第169章 第 169 章169(2 / 2)

……

入住会馆,休息了一日,赵山长便开始了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

他借用了江南会馆的信息网,将一条条消息搜集到院中。

然后,又通过江南会馆的渠道,把制定好的计划一件件地安排下去。

江南会馆提供的资源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办事的人也多。

他们来到京城才两天,赵山长就已经把这几个月京城发生的事都摸透了。

作为离他最近的人,陈松意看得清楚。

科举这场战争,从他们踏入京城这一刻开始就打响了。

科举牵涉到南北之争、门阀之争、书院之争、派系之争……

每一步都可能影响会试的名次跟结果。

在春闱正式开始前,要如何操作、如何投卷、如何扬名,都是需要好好策划的事。

这里面诸多门道,哪怕是活了三世,拥有前瞻性的视野、知晓许多未来的陈松意,也不能说自己看明白了。

对陈家村、对陈桥县来说,陈寄羽这个解元可能很了不起,可在京城里多得是解元。

而且再往上,还有更加耀眼的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尽在翰林清贵。

哪怕他们是从江南贡院里厮杀出来,来了京城也要低头。

“抢占先机十分重要。”赵山长一边安排,一边教她,“来得晚了连冷灶都烧不了。”

陈松意受教,她本以为他们来得算早了,可没想到在他们抵达之前,京中就已经有许多人开始布局,四处行卷,宣扬才名,希望能在会试之前就让自己的名字上达天听。

在他们面前,她所做的把兄长的名字放在锦囊中、在付大人面前挂上号不过是小儿科。

而这些举子为扬名所为,在赵山长眼中,也是小儿科。

等到他的布置真正开展,陈松意才领悟到他选择落脚江南会馆的智慧。

这样大的摊子要铺展开,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系在背后是不可能的。

对从江南带来的十一个学生,外加一个林夫子的得意门生,还有在济州城遇到的纪东流,赵山长全都没有厚此薄彼。

一路上,他都跟樊教习一直在讨论。

依照他们各自的专长特质,量身制定了扬名之策。

“像你兄长,虽然基础扎实,文章做得言之有物,但在才名跟诗名上却不见长。”

于是,赵山长就从“孝”字入手,重点抓他的沉稳孝顺,立他的人品。

农门贵子,书院求学,何等的辛苦。

他却不忘家中生病的高堂,便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将因学业出众而得到的嘉奖留给母亲治病。

“有了这些铺垫之后,最后再提他的乡试成绩——”樊教习笑得狡黠,“这样一来,我们这个解元就更显贵重。”

大齐重孝,陈寄羽所言所行完全符合主流,而且也完全经得起检验。

敲定计策,赵山长就将他这些年在书院的经历精简成文,请会馆雇人去街头巷尾传扬。

这也是大齐科举前的必备项目了。

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之前,京城百姓期待的都不是出了什么新话本,而是这一届举子中又出了传奇人物,做过什么事。

像昔日的礼部侍郎叶乘风,生在南越之地。

乡试结果一出来,他便独自一人从南越出发,走了小半年,徒步入京。

这样的猛人,虽然已经辞官快十年,但京城坊间依旧流传着他的传说。

“这只是第一步,虽然寄羽不及叶侍郎生猛,但胜在稳。”赵山长道,“等大家对他有了印象,再慢慢放出其他。”

至于其他人就简单多了,有文名的扬文名,有诗才的扬诗才。

像纪东流这样家学渊源的治水人才很简单了,就扬他在水利方面的名声。

要是实在都不出众,就捆绑在一起打响名声。

比如在书院里同住一间寝室的四个人都考上了,那也是一桩美谈。

“就这样反复刷,反复加强民众对他们的记忆点,就不信这样还堆不出个名来。”

赵山长不无得意地道,“这可是我这些年潜心研究总结出来的方法,若不是收了你兄长为徒,我也不会起这份心,跑京城这一趟。”

樊教习也道:“可惜我已经老了,心气不再,不然我也很想去考一考,叫山长你为我造一回势。”——这叫什么科举鬼才啊?

于是,尽管因着外面冰天雪地,自来到京城之后就一直在会馆中专心备考,一步也没有踏出去的众人,却因为师长的花样扬名,加上会馆不留余力的推波助澜,很快都在京城小有名声。

便是身在宫中的景帝都听到了不少,他随手将奏折放在了一旁,脸上露出期待之色:“这一届倒是热闹得很,这些举子里,不知能出几个朕期待的国之栋梁。”

钱忠立刻躬身,道:“陛下是圣明君主,尤其是江南一事之后,天下良才尽皆来投,老奴想,他们自是不会叫陛下失望的。”

虽然提到江南,帝王的脸色沉了沉,但很快还是舒展了。

他看了看天色,从桌后起身,问道:“厉王呢?今日入宫没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