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听大戏,赶大集(2 / 2)

天上月朗星稀,树上知了在叫,地上猫狗在跳,偶尔会有几只“葫芦哥”飞来飞去的,惹得更小的孩子追逐不停,我则老老实实的坐在一旁,听大家说笑。印象中喜欢抽烟的民信奶奶,几乎每天都跟永臣奶奶就某个话题抢着说话,弄得我不知该把眼睛看向谁,二奶奶则会端坐在她那椅子上,笑眯眯地看着她们不说话。

夏天的夜有些沉闷,偶尔有些风意,也不顶事,汗珠子还是会随意的淌,一天的农忙下来,人们难得的聚在一起消遣娱乐,有时候聊着聊着,就会有人起哄,让民信爷爷唱几句京剧,慰藉大家一天的疲劳,民信爷爷也大多就推脱了。

民信爷爷看上去是害羞的人,实则不然,据说他青年时代便经常带着一只猴子走街串巷,耍把戏,卖手艺,挣个零碎钱,小生意人见多识广,自然是精明灵活的。有一天,民信奶奶说,直到结婚那天,她才发现民信爷爷眼角处有一疤痕。我们问民信爷爷是怎么做到的,民信爷爷便窃窃地笑着说——那时候咱也是这十里八乡的俊后生,他相亲的时候正好是个冬天,便用围巾很自然地遮挡着了。我记得民信奶奶听到这个的时候,就把吸了一半的旱烟卷掐了,扔掉后撇了撇嘴,不知道她是不是在恨自己当年怎么没发现这伎俩。

那天晚上民信爷爷很高兴,为我们唱了几句《四郎探母》,民信爷爷唱的有板有眼,我们听的有神有韵,村子也在民信爷爷那难得的几句唱腔里,悄悄的走进了有滋有味的梦乡,就连躺在不远处草垛里的老黄狗,那本在一直摇晃的尾巴卷儿,也慢慢地停了下来。

时光荏苒,记忆中街头上那些围坐在一起的老人,如今就只剩下了孤独的二奶奶,九十多岁了,还依然笑眯眯地坐在那里,守着那没人再挑起的水桶,望着故乡天上那闪烁不定的星星,不知道她那早已昏花的眼睛,还能否分得清哪颗是牛郎星,哪颗又是织女星。小时候,二爷爷常为我指着天上的星星,一样一样的给我讲故事,但直到今天,我也分不清到底哪些是北斗七星,哪些又是大猫二猫……。

故乡是回不去的,长大了后,我在青岛读书工作,娶妻生女,也便有了自己的生活。不过,无论日子再怎么忙碌,每年的春节,我都一定要看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戏曲春晚”,哪怕只看一会儿,女儿跟妻在床上各自玩耍着,我躺在沙发上,看着那几场戏曲选段,觉得这才是过年。

相比小时候,如今好多了,我可以看着字幕听懂戏剧里的情节了,其实我还是听不懂它的神韵,比如每当电视里不时传来现场观众的喝彩声,我就搞不懂它到底是因为那京胡拉的一曲好调,还是青衣角儿唱的一口好腔,亦或者是武生角儿耍的一手好刀?但我肯定看懂了人世间的好多“生旦净末丑。”

有时候,我会在看京剧的时候,想起民信爷爷来,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哥把小姨的双卡录音机拿回家了,大中午的我放了京剧,应该也是《四郎探母》,我故意把声音调到最大,我想隔壁的民信爷爷一定会在家里听到。果然没多久,民信爷爷便被京剧吸引出来了,他坐在我们家院子门口,翘着二郎腿、摇着蒲扇听起了京剧,我见状,却又故意捉弄他——乘着民信爷爷听的正在兴头上的时候,把声音调到了最小,不一会儿,只见那民信爷爷便仿佛从一场好梦中突然醒来了,拿起遮盖在脸上的蒲扇,披上了衣服,索然无味的靸着鞋子回家了,我妈还骂了我一顿。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每天早晨在我一路换乘各路地铁上班的过程中,我最喜欢的是十一号地铁线,我觉得这十一号线的车厢里,每天都在上演一台新的戏剧,透过这不同的剧目,我会看到不同的冷暖人生。

一种是在讽刺和否定的环境中,仍能心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并积极向上的人。

一种是在国民教育体系秩序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跟随学习进程的人。

一种是在享受时代发展红利中,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自以为是自得其乐的人。

一种是在社会转折发展过程中,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被时代抛弃,江河日下的人。

一种是在社会变革与时俱进中,能够主动抓住机会,自己成为控制主动权的人。

十一号线车厢就是这人世间的浮世绘,人世间又当真何处不是戏呢。

我总觉得人生就是在听大戏、赶大集。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就如职场里的人要有使命感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对未来美好时光的向往,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让自己憋屈在逼仄而令人窒息的海绵里,毕竟星辰大海才是人类的出发地,也就是我们终生应该奔向的远方。

奔向远方的十一号地铁线,是一条很有意思的地铁线,始发青岛苗岭路站,目前的终点站是钱谷山站,建设者预留了延伸线到我的家乡海阳市,据说凑巧的是在我们村的南边,留有一车站。

人生就是这样,总在不经意间留有惊喜,却是难得的缘分。

等十一号地铁线延伸到我的家乡,我一定乘坐着它再回家乡,听一次戏,赶一次集。只是故乡,我还回得去吗?

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在其创作于1919年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说:他活到四十七岁(到了这个年纪大多数人早已掉进舒适的生活沟槽里了)动身到天涯海角去寻找一个新世界;大海在凛冽的北风中一片灰蒙蒙,白沫四溅,他迷茫地盯视着逐渐消失、再也无法重见的法国海岸。

果然人生海海,无一是你,又无一不是你。

青岛与海阳,隔海相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