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在历史的叛逆中成长起来30(1 / 1)

历史是叛逆的,它从未真正遵从过大人的话,就算在沉默中被篡改了,也依然有人在不同的角落里,默默地为它完成真相拼图。

但真相从未被完整的定义给人民,影片《列宁在十月》中捷尔任斯基在审问叛徒奇多尔夫时,他对后者说:“看着我,看着我的眼睛。”

眼睛不会撒谎,据说1924年孙伏园曾真诚地问鲁迅:“《呐喊》中,哪一篇最好?”

鲁迅思索片刻,以淡定的眼神宁静的回答:“《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

孙伏园又问:“好在何处?”

鲁迅说:“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

我犹记得1992年我读初三时,语文课老师讲评《孔乙己》这一课,也是说鲁迅主要是在批判万恶的旧社会。

距离1924年100年后的2023年,有人评说鲁迅的“孔乙己”太过迂腐,不肯褪下陈旧的“长衫”,端着架子站在高台上,不肯俯下身段去拉“黄包车”送外卖,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不应该引用的人生态度,“茴”字究竟有多少种写法,没有意义,应该换种活法。捷尔任斯基说:“同志们,大家要分别单独出去,让列宁先走。”

如今虽然“弱柳扶春分外明”,但亦是“炊鲜漉清明时节。”

历史不需要任何颜色,它只有黑白两色。

我认为对历史的任何粉饰,在太阳的炙烤下终会失色,所留下的不过是加剧了人们内心的失望。

电影《绣春刀2》,明军惨败,陆文昭对沈炼说:“若不想死在这修罗战场上,咱得换一种活法。”

于是有的人苟延残喘的去做历史的刷漆工,成为权利的利益工具人;有的人拼尽全力去做时代的染色匠,让人类的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列宁在十月》是1937年前苏联时期,为了庆祝十月革命20周年,由斯大林同志指定拍摄的影片,影片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大致是——“快,快去救列宁同志,布哈林是叛徒!”

但人民更希望听到的是:“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他已经不发烧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