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远山34(2 / 2)

农耕的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心里逐渐沉淀了越来越不一样的感觉。感受到辛苦的我,也逐渐明白了父母为什么总是说,要努力读书考出去,就不用这么辛苦了,而这也是每位生活在农村里的父母心中的执念,并成了他们心中的远山,但这座远山需要我们去攀登。

我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的,它本身就是一座山,一座每个人都需要去攀登的远山。

这座远山容不下投机取巧、敷衍了事,只有勤劳扎实的人,才是它的主人。这座山蕴藏着最丰富的宝藏,也暗含着无尽的风险,只有努力付出才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父母总是无私的奉献,他们不在意自己如何,却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生活的好。

在青岛有一位风烛残年的奶奶,看上去对疲惫不堪的生活很是无奈,那满脸风霜的感觉,宛如XZ朝圣路上的老人。

有一天,老人家路过一家羊汤店,犹豫徘徊了好久,才很不好意思的跟店主说:有没有喝剩下的羊汤,有就给我点,没有就算了。

那一刻,老奶奶满脸笑容,有一点讨好,更有一些难堪。

经过询问得知,老奶奶家里生活很困难,有个高位瘫痪的儿子,很久没吃肉了,老人是想让儿子能吃一点肉。

媒体报道次日,老奶奶被大家称为“羊汤奶奶”,羊汤店里来了很多顾客,他们要为“羊汤奶奶”买一碗羊汤,善良的人们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帮助“羊汤奶奶”。

店主带着大家的心意,带着羊汤来到老奶奶家,发现“羊汤奶奶”的儿子居然是一位北大硕士。“羊汤奶奶”并不懂得“北大硕士”意味着什么,但她知道自己的儿子过去一直很优秀,曾经是自己的骄傲,像远山一样挺立在那里,生机勃勃,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想“羊汤奶奶”一定也曾畅想过儿孙满堂、欢声笑语。

如今远山依然在,只是曾经的骄傲留在了自己的回忆之中,而“羊汤奶奶”要在耄鳖之年,以“母爱”让孱弱的肩膀重新成为儿子的远山。

尽管这座远山已是枯山苍岭,没有了曾经的郁郁丛生,但她仍然竭尽所能,呵护她的儿女。

很快北大校友会发起捐款,二十多万善款被汇给“羊汤奶奶”。大家都以为“羊汤奶奶”会把善款用来改善生活,在大家再次登门探望的时候,发现“羊汤奶奶”在门口收拾折叠纸壳废品,“羊汤奶奶”说:俺要把钱用在给儿子治疗上,俺得给他把腿治好了,不然等俺老两口走了,俺闭不上眼啊。

“羊汤奶奶”不仅是他儿子的远山,也是自己的远山,更是大家的远山,一座伟大的远山。

人只要活着,就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远山。

19世纪的法国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生活越来越辛苦。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了一幅布面油画《拾穗者》。

整幅画作以暖黄搭配红蓝,采用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描述了三位农妇于秋收后的麦田里,拾取地主不要了的零碎麦穗。画面中正在弯腰的三位农妇,看上去那么安静而虔诚,那么坚强而不屈,在她们身后的远处,虚化了的地主正挥舞着马鞭,驱赶着人们帮他收拾成捆的麦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不确定画面上三位农妇的年龄,生活在19世纪的她们,其命运是不可控的,但她们如此坚韧,用自己仅能拾取剩余麦穗的柔弱力量,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远山,去抗争生活的艰辛。

我从未看到过这幅画作的原品,她现在陈列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但我在11号地铁线鳌山卫站台的公益展板上,看到了她的照片,那照片挂在下车离开站台的扶梯上方墙上。

我每次看到的这幅画作的时候,心里总是莫名的平静,我就那么静静的看着她,任由扶梯下滑,鳌山卫站台的远方是鹤山、二龙山、崂山,它们是生活在青岛的人的远山。

最近11号地铁上,多了一些手里提着水桶、扛着锄头、穿着水鞋的人,他们一路欢歌笑语,要去我工作的地方赶海拾贝,那里有一片海滩,我们知道那海滩上有鲜美的蛤蜊和蛏子。

祖祖辈辈生活在青岛这座滨海城市的渔民们,在这片沙滩上,藏着自己不为别人所知的乐园,收获着自己的幸福。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是由鱼进化而来的,进化的过程花费了5亿年的时间。

人生海海,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我们是彼此的远山,是我们远足的归途,也是我们生活的原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