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小四30(2 / 2)

总之,王安依不相信郑浩真能出手就是一部200万字的巨著。

一切都是噱头吧?

一潭死水的文学界,需要抛出几个大新闻吸引全国人民的关注。

王安依手里拿着这本散发着墨香的《萌芽》杂志,她看着封面上加粗加重了的导读,明朝那些事儿,长篇连载,作者是郑浩。

她最终仿佛是下定了决心,直接翻找目录,找到了这篇小说开始的那一页。

王安依就开始读。

一开始她读得漫不经心,很快地,她就被文字吸引。

她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三万多字的连载,她还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此时,她的内心有点儿复杂。

写得实在是很好。

但这是小说吗?

这只能说是通俗历史读物吧?

但是,好读是一定的。

能把严肃而枯燥的历史写得这么轻松,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这个叫郑浩的年轻人,实在是当得了天才二字。

这么强大的笔力。

如此厉害的文本驾驭能力。

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怎么能拥有?

那么,只能用天赋来解释了。

有些人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呀。

王安依叹了口气,她看了一眼书桌上自己写的长恨歌。

现在,她忽然觉得自己的小说格局其实很小。

“叮铃铃——”

电话铃声响起。

王安依伸手将话筒拿起放在了耳边。

话筒里传出赵畅天的声音。

赵畅天问王安依是否读了新一期萌芽上的那个连载。

王安依说自己刚刚读完。

赵畅天问王安依感受怎样。

王安依说她受到了震撼。

她说本已断档且青黄不接的文坛总算是出来个真正牛逼可以接过文学大旗的年轻人,她说这年轻人值得好好培养。

赵畅天听了很是开心,他趁势提出希望王安依能够给郑浩的这本书写一篇书评。

请名家写书评,这其实还是一个宣传的策略。

以王安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写了书评夸赞了这本书,就等同于为其站台。

赵畅天很担心,自己的请求会否被接受。

因为,王安依是个很低调的人,她基本上把文坛的很多事儿能推就推掉了。

王安依没有犹豫,她满口答应下来。

王安依说,她非常喜欢这本书,她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写完。

她跟赵畅天说,这本书要是写完了,这孩子一定可以一书封神。

她愿意给这本书写一篇书评,然后正巧新民报夜明珠副刊约稿,她就把这篇发在夜明珠副刊上好了。

赵畅天表示了感谢,然后他又询问王安依,是否愿意担任郑浩的文学领路人。

王安依拒绝了。

她说,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吧,以郑浩表现出来的笔力,她根本就没什么可以教导他的。

挂了电话之后,王安依叹了口气,她又开始重新读杂志上的这篇连载。

她一边读,一边在思索,如何才能把自己的书评写得好看一些。

她不希望自己的书评成为商业互捧。

那并没有什么意义。

……

萌芽杂志社最近两天请了评委老师审阅编辑们初步选出来的稿子。

按照比赛的程序,3月下旬就要举行决赛。

所以,必须得在年前把进入决赛的稿子给评出来。

评委们都是名家,请他们来一趟魔都并不容易。

让赵畅天没有想到的是:评委们中间也出现了争执。

PS:走过路过的大佬,求个收藏求追读求数据支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