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1 / 2)

  “那些年啊!战乱,讨饭都没有讨的地方,刘家给了咱们一口饭吃,虽然老启祖母为刘家养儿教子,辛苦操劳,但是终归是矮了他们刘家一层,欠了刘家,遇到事情都要让着。”

  “一方面是他们家对我们有嗯,另外一方面,是咱家没人。”

  谢象贤喝了一口茶水接着说道:“这些年,咱们家人少,家里没钱,也没有出什么人才,就连地也是新朝之后才有的,因为咱们地少不富裕,所以轮排里正的时候,咱们谢氏一族就只能轮到过一两次,一两年。”

  “也就是说,这板桥一百一十户人家,咱们都是靠后的,我们这一房,四兄弟;邵华叔这一房,三兄弟,我们这一辈,一共七兄弟。”

  “咱们都是一家人,这一家人,就出了这么一个人才,大家伙说说,怎么做,我现在年纪大了,没有多少年了,就想在走之前看到咱们谢家出一个人才。”

  谢家一族人原本是在景州下面普安县谢家庄人,虽然不是什么大族,却也算得上是耕读传家。

  作者有话要说:  (1)对长辈的长辈的一种称呼。

  第5章

  前朝末年,景州动乱不堪,民不聊生,匪乱升起,又恰逢灾年,谢氏族人分崩离析,纷纷逃难去了

  在逃难路上,谢家数十房人失散各地,现在板桥这一支的谢氏族人的先祖乃是谢氏士先。

  逃难途中先祖士先的父亲叔伯都没能存活,留下士先母亲李氏带着士先要饭到了板桥。

  当时正是乱世,社会动荡不安,李氏携带者幼子,生活无以为继,遂改嫁给板桥的刘姓人家。

  得刘姓人家养大,后成家迁出刘家,定居到谢家湾,成家立业,生子二人;为绍荣绍华,谢老三乃是邵华的第三子,乃是二房三房,幼子的幼子。

  务农为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得亏宋家夺得天下,建立新朝,目前传至3世,社会开始平稳,官员对地方的治理加强。

  地方官员迁入人口,教化地方,劝农扶桑,方才勉强维持生活,但也活得艰难。

  所以谢继宁的出现,对着整个谢家都是喜事。

  谢继宁的大伯爷爷谢象顺接口道:“这次考试,宁哥儿考得第一,那桥头的郭童生也说了,咱们家宁哥儿考童生没问题,出了一个童生,咱们家就出一个里正,再者说,宁哥儿聪明,运气又好,被那刘山长收为徒弟,刘山长可是当大官的人。”

  众人用求证的眼神看着谢继宁,谢继宁回答道:“是的,我师父致仕之前是四品大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