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造车我是认真的576(2 / 2)

“上次你要收缩战线的时候我还说,这样公司就没故事可讲了。现在造车这么大一张饼,至少在接下来的好几年我都不愁没有素材用了。”

林一对此表示了感谢,他知道排除戏谑的部分这还是一个重要的支持。

师姐在一旁补充道:“你说我们要在2017年度实现盈利,这一点做预算的时候值得考虑一下。”

林一点头道:“当然。”

刚刚起步在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之前,投入都是比较可控的,而且林一也考虑过别的手段,来降低造车这事儿对于万里出行业绩的影响。

总之,得到自家合伙人的认可之后,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林一首先叫来了自己的头号马仔,现在已经升职为公司副总裁的邵宇,然后提了一个问题:

“想不想跟我再创业一次?”

邵宇虽然没有参与他们的决策,但是早就听到公司准备造车的风声,心里肯定不是第一次琢磨这事儿。

这个决策其实也不难做,虽然去搞新业务肯定会有风险,但是成功的话自然也会有更丰厚的汇报。

再说了,老板属意的事情也未必有推辞的余地。

“想。”

他言简意赅,林一也不墨迹,选了邵宇纯粹是因为他们俩合作的时间长,足够默契。

但林一跟邵宇都是纯纯的门外汉,这事儿肯定不能光靠他俩。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正规的研发团队,因为我们两个都是外行,所以这个人选格外得重要。”

“我初步的计划是我们需要一个首席技术官,一个总工程师以及一个总设计师,关键岗位定下来之后,剩下的就好说。”

“不管你是找猎头还是自己做功课,先去把所有满足条件的候选人全都列出来,才能、资历还有过往的成绩缺一不可,这样的人也不会太多,按名单一个一个去联系。”

“只要确定对方是合适的人选,出手不要吝啬,给他一个没办法拒绝的ffer,有必要的话可以由我出面去谈。”

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对于所谓的造车新势力以及这股新能源的浪潮,至少有一点应该是感激的。

因为这帮老板大多是从互联网行业过来的,在从传统汽车厂往外挖人的时候都比较舍得花钱。

在这个机遇期中跳槽出来寻求转型的人才基本都拿到了明显高出以往的待遇,前提是进入的公司足够稳定,别半路整失业了。

“团队组建好之后立刻开始准备我们的首款车型,我的意思是跳过概念阶段直接出量产车。”

“李冰最近又带着他的未来跑到伦敦去开发布会了,非要强行拗一个国际化的范儿。”

“我们起步比他晚了两年,没必要在装逼这个上面跟他看齐。”

“你现在就把自己当成一个项目经理,我需要的是最快把实车拿出来,只要满意,生产的事情我来解决。”

新势力除了PPT之外,拿点钱搓辆样车出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大规模量产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门槛儿,过不了这一关的根本不算正式入行。

一个整车生产基地大概意味着百亿级的投资,这事儿对那些凑热闹的野鸡团队是个要现原形的难题,对于林一来说当然算不上多大的压力。

且不说万里出行自己账上就有几十亿美元,他也没有打算把造车这件事搞成单打独斗。

不还有马爸爸呢吗?

本站网站:et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