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陛下陛下!我回来了回来了!(2 / 2)

  但少了仙使周邈,大秦君臣们都似乎没了去看焰火表演、去游灯会的兴致。

  一个新年,就这么草草地过了。

  第100章 陛下陛下!我回来了回来了!

  各地诸郡的郡守郡尉们,十月初四就在咸阳官舍中,原地接到调令。

  大多数被平调他郡,仍为郡守或郡尉。

  少数人被降为了异地县官。除了愤起‘抗争’又妥协后受罚的那三人,余者特点明显——始皇帝出巡时,审察表现不佳,有尸位素餐之嫌。

  当然,也有五名仍旧官复原职原地的。

  那是因为他们本就是异地为官,又还在始皇帝亲自任命之列——换言之,是得用的亲信。

  调令既下,还给出两月时间,可去接了妻儿至亲一道赴任。自然也可只带上得用的亲信人手,或者只身前往任上。

  地方郡守郡尉们的调令已下,立即便轮到给新科廷士们授官了。

  首届廷士,区别于后来专为应试科举而读书的书呆子,他们是在乱世中淘洗过的。

  即便是六国贵族士人,那也是历经世事的,绝非温室里的花朵。

  尽管首届科举各科试卷都较简单,仅仅是以能胜任为官的实用技能为标准。

  可是能在一年期间里,边备考边迎考的情况下,考中廷士,那也绝非一般人。

  简而言之,首届的各科廷士们,就是战国时代的遗珠、金子,一朝淘选出来,无需磨砺,本身就已散发着光芒了。

  直接就可以任用为官,派上用场。

  右丞相王绾和新任左丞相李斯,带头商议拟定了一百零八名新科廷士们所授官职,提交嬴政审核。

  嬴政在勾画调换了几人之后,最终批复用印,正式完成授官——

  四科一甲者,多授官为郡官的佐官,有那偏远之地的,更有直接授官郡守者。

  二甲三甲者,则多授以县官之职。其中,明法和进士科多为县令,明算多为县丞,明字科则多为县丞和县尉。

  虽然四科确实并重,但在授官方面,明字科也确实稍显劣势。

  考生在报考明字科时,也是早有预料的,也没人不满。

  自然,这一百零八名新科廷士,在授官时也遵守了异地为官的避讳准则。

  廷士们授官完毕,始皇帝又一旨诏令下发郡县:

  [凡郡试榜上有名者,可为郡吏、县官。亦可来

  届应考会试,三次不中者乃止。

  凡县试榜上有名者,可为县啬夫及县吏,亦可来届应考郡试,三次不中者乃止。]

  “也就是说,郡试过了的考生,就可以谋职为郡中吏员,或者异地县官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