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占领道德高地(1 / 2)

每个在位的君主在他的时代,总会留有一些特色。

哪怕这位君主十分的平庸无能,其实平庸无能也算一种特色。

何况现在这位从游方僧人一步步蜕变而成的洪武皇帝。

洪武一朝的特色很多,不同的时期还有所不同。

但有一条李周认为是贯穿始终的。

是什么呢?

道德。

如果嫌这个词范围太广,再具体到今时今日的李周身上,还是两个字。

孝道。

封建王朝历来以孝治天下,此人有千般好处,孝道有亏就是最大污点。

反之亦然,此人纵有千样坏处,孝道无缺就还有挽救的余地。

明朝十六位君主,尤其是这开头的洪武皇帝和末尾的崇祯皇帝对孝道的追求十分执着。

因为这两个人都有一点是相同的,没有对父母尽到孝道。

一个人越缺什么,他就越渴望什么,就越要找寻什么。

作为大明的皇帝如果是自己没有做到的,他希望别人能做到。

谁做的好,谁就能得到皇帝的嘉奖。

谁做的差,就会受到皇帝的严惩。

崇祯为什么对杨嗣昌如此宠信,甚至比对自己的老婆还要好。

不光是自己在当信王的时候读过杨嗣昌的书,成为了一名“杨粉”。

更重要的是当了皇帝之后,他发现杨嗣昌是个孝子。

俗话说忠臣出自孝子之门,也就是说如果这个臣子入仕后对君主忠诚不二。

那么在入仕前,他在家里肯定对父母恭敬孝顺。

虽然崇祯对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心中有气,认为杨鹤对农民军处置失当。

但在处理方式上却尽量把杨氏父子分开。

当爹的依旧充军,做儿子照样做官。

于是杨嗣昌就成了崇祯朝第一得宠之人。

与之相对比的是郑縵。

此公因为杖打继母,被崇祯千刀万剐了。

继母也是妈啊,你老郑有还不珍惜,我崇祯想要妈他都没有。

朱元璋和他这位后辈皇帝又不一样,他喜欢儿子给犯错的父母求情。

李周是通读过《明太祖实录》的,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件事。

从洪武朝开始到结束,凡是父母犯法,儿子为之求情的,都能得到赦免或减刑。

比如《实录》在蓝案之后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的某个人,他的父亲犯了法,这人上书皇帝。

他找了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请求皇帝赦免自己的父亲。

上奏里说自己的祖父年纪大了,要是把他父亲杀了。

那祖父就没儿子了,那祖父就要伤心欲绝。

最后就要活不下去了。

为了挽救祖父的生命,也为了尽到自己应尽的孝道。

所以他请求让自己替父亲去死。

至于自己死了,父祖会不会活不下去。

上奏里没有写。

可见这一点暂不在考虑之列。

各级官员把这件事层层上报给皇帝。

这是一位大孝子的感人事迹啊。

这是大明朝的一个光辉的道德楷模啊。

足以流传后世,足以风厉世人。

这样的行为,让年青时就痛失双亲的洪武皇帝大为感动。

于是,皇帝大发慈悲。

这人的父亲得到了赦免。

虽然此类案例不太多,不排除编纂者有意写入等因素。

但李周鉴于自己已经杀了人,也希望利用这一条。

只是要把它变更一下,做得巧些。

来个双向奔赴,也许就会发生奇效。

哪怕自己最终身首异处。

但保住姚氏和李清不受牵连也好。

但在开始行动之前,先要做什么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