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010意外收获(1 / 2)

正当华继明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现实总是让他能够冷静下来。

华承书看着彻底蔫了父亲,“就这破地,咱还稀罕买呢。”

“他们真不卖?”

“不卖,说这水塘要是卖给咱们,就没水浇地了!”

走了一上午,华继明真是撑不住了。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回去吧!你没说价钱好商量?”

“说了,人家就是不卖。”

“上赶着的不是买卖,回吧!”现在是真没希望了,赌一把都没机会。

“这里也没种麦子啊?你看看种的是什么?”华继明吩咐到。

“大,是棉花。”

“棉花?”华继明有些吃惊,“北方也能种棉花了?”

“大,你忘了?咱家就种的啊?”华承书提醒父亲。

这还真不怨华继明,他对这些东西还真不是太懂。“没有蕃薯和玉米吗?”

这回轮到华承书发怔了,没听说过,于是摇摇头。

“我知道了。走!”华继明想趁着天还早,得赶紧回去。

原来,明朝的时候棉花已经在北方广泛种植了。明初的时候,明朝就已经开始向农民收取棉布作为税赋的一部分。沂州所属的兖州府,还是山东排名靠前的棉布生产大户[1][2]。只是小农经济模式下,都是一家一户地纺纱织布而已。

“咱们家也纺纱织布?”华继明问到。

“对啊!这段时间咱们家事多,没顾上而已。往年的时候都是大嫂和春花一起做这些事。”

华继明点点头,“各家织各自的?”

“是啊?谁家也不缺,但是织的也不多,够穿的、够交官府的就行。”华承书给解释到。

“噢!好。”华继明又燃起了斗志。

华承书也不知道好在哪里,只是和父亲一起往回埋头赶路。

等他们赶回华家埠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还没进家门,就听见屋里挺热闹。几个小孩子的声音早就传到了华继明的耳朵里。

“继腾叔?承乡你回来了?”华承书激动地跑进去,揽着华承乡左看右看。

“二哥,我和承乡一块来看你了。”华继腾冲着华继明打了声招呼。这位三叔家的堂弟,早已打过交道。

只见华承乡挣开承书的双手,冲着华继明腼腆地喊了一声二大爷,算是打过招呼。

华继明头一次见这所谓的侄儿,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点点头。

于是一家人就围在桌子旁听华承乡讲起他在远方的见闻。几个小孩子拿着堂送的玩具,叽叽喳喳闹个不停。

牛春花给公公和丈夫端上碗筷。两个人边吃边听承乡说话。

“承乡,听说你不是到南京去了吗?”华继明听承乡净说苏州的事。什么太监了,什么抗税了。

“去了,又从南京到了苏州。都是好地方。”华承乡有些兴奋,“人真多。”

“听说苏州的布挺多的?”华继明又继续问。

“是的。苏州有好多织布厂,织那么多布都不知道卖哪里去了。听说松江府那边棉布更多。棉花运到那里能挣好多钱呢。”华承乡回答着问题,“我这次运回来一些棉布,还有些钢锭,回去的时候再运些棉花试试。”

原来松江府一带棉布织的多,棉布要便宜,但棉花却比较紧俏。原材料快不够用了。

“有没有见过他们的织布机?”华继明最想了解的就是这个。

“见了!比咱们家里用的大多了,他们叫什么腰机,一个人一天能织好多布呢。”华承乡介绍到,“纺纱也是用的水力,比咱们这里纺的又快又多。”[3]

科技就是生产力,果然。

华继明点点头,那就好。这技术传播的比较慢,看来还没有传到山东这里来。

“对了承乡,你带回来多少钢锭?卖给我吧,该算多少钱就多少,不少你钱。”

“大爷要多少钢锭?都是百练的精钢,一斤得要三两银子。”

“先给我五十斤吧。”华继明一听这价格,知道自己买不了多少。

“行,一会我给您送来。”

等华承乡父子俩走了后,华继明让华承耕带自己去看看家里的纺纱车和织布机。

华承耕掌着灯,带父亲来到平常妯娌俩干活的地方,只见一个纺线车放在地上,就是自己前世见过的那种手摇纺线车。织布机也是见过的那种手拿梭子横着穿来穿去的织布机。

华继明摸着下巴,看着他们家最有科技含量的两个机器,回忆着那珍妮纺纱机和飞梭是怎么回事。明天吧,让妯娌俩演示一下就知道怎么用的了。

明末时候的棉纺织技术已经比较系统,棉花摘下来后,经过去籽、弹松、纺纱、织布四个主要环节就行了。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工具。

去籽环节一开始比较麻烦,到嘉靖年间,有人发明了一种连杆传动式的搅车,也被称为“赶车”,一个人左脚踩踏板,右手转动曲轴,左手往里填棉花,就可以把棉籽与棉絮分开。

弹松的环节用弹弓,利用弓弦的震动,弹松棉花纤维,同时也去除棉花里面的杂质。

纺纱机,在元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水力带动的水转大纺车,很多纺锭在水力带动下同时转动,一天一夜能生产百多斤纺纱。这机器要比英国出现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早上三百年。还有学者认为明朝时候,在华耶稣会教士把这个技术传回了英国,才有了英国纺织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是中国传统的用水顺序,以及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没有让中国开启工业革命的机会。[4][5]

织布机就是前面提到的腰机,织布的效率远比华继明家用的高。但是没有广阔的市场,技术的传播也就没了必要。

华继明兴奋的一夜都没有睡觉,心里盘算着怎样开启这机械化大生产。英国的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华继明感觉他的机会来了。

第二天一早,华继明看完儿媳妇的演示后,就回忆着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过程。他记得是那哈格里夫斯不小心碰倒了纺纱机,看到纺锭由横着竖起来后,才有了灵感。于是他把纺纱机放倒,把那纺锭竖起来,却什么也看不出来。

“承书,你去请个能做纺织机的木匠师傅来。”华继明一有什么要对外联系的事,总会安排华承书去做,“请个技术好的。价钱高点没关系。”

“承耕,你去请王铁匠过来!顺便看你表叔韦里长有没有空,一块请来。”兄弟俩点点头,分头去请人。

华继明招呼着大家坐下,王铁匠是熟人。看那李木匠,三十多岁,人挺精干,就是长得着急了些,看起来快四十了。看来没少吃生活的苦。

华继明没有着急谈技术的事。他拿出准备好的六张纸,上面写着保密协议,还有各种条款。只是那字写的啊,惨不忍睹,没办法,毛笔字实在是拿不出手。

华继明仔细地给王铁匠和李木匠读着。

最重要的是那一条,要是泄密了,就把自家的地赔上二十亩。

王铁匠与李木匠互相看了看,这是要搞什么?

“不是不相信两位,实在是先小人后君子比较好。正好也把韦里长请来了,给做个证。”华继明解释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