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026 面向未来26(2 / 2)

最后,大家还是同意了总掌柜的提议。毕竟,华氏发展到今天,都是华继明定的方向,大家还没有能力去谋划更长远的未来。

而且,华继明所讲的几件事,确实也很有意义,特别是护卫队这个事,大家都感觉得马上成立。因为,工坊里已经发生好几起外来人员盗窃的案子了。还有不知哪里的人,佯装应聘,却是过来偷窥工坊技术的,这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事情定了之后,马上就开始行动。

工坊学堂成立了,学做木匠、铁匠、帐房等工作。李木匠,李泽府担任执行堂长,堂长,也就是校长,自然由华继明亲自担任。

学堂招收十到十五岁小孩,男女不限。中午管一顿饭,不收学费。关键是对进入学堂的孩童,每个月发一钱银子,要是学习排名靠前,则另外还有一钱银子的奖励。

这让很多农户动了心,有这好事,那就赶紧送孩子去考啊。

“三秀,你准备去华氏学堂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新赵村的赵实问着赵三秀,两个十来岁的孩童。

“怎么着,赵实?你准备去?”赵三秀知道赵实家里困难,准备这个春天读完,就回家帮着家里干活,不再读书了。

“我爹说我们家没钱供我读书,华氏学堂给的条件不错。”

“那我回去也问问我娘,看她怎么说。”

于是周边很多穷苦人家的小孩纷纷报名,参加选拔。有些开设私塾的秀才,对华氏有了意见,怎么还挖我们墙脚呢?把我们的好学生都给薅走了。

华氏根据掌柜的意思,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生选拔开始了。

“赵三秀,你也来了?太好了,要是能选上,咱们又可以做同学了。”赵实很开心地说到。同学几年,他们俩是先生最喜欢的学生,现在又能在一起,那就更好了。

“先生劝我娘不要让我来,说这里教的不是考秀才、考进士的内容。”

“是吗?那我也不管了,反正在这里有饭吃,还有银子拿。”赵实很开心,“要是能在华氏做工,也不错,我打听了,给的工钱不少。”

“可是我娘一心盼着我能考上举人,至少要考上秀才。”赵三秀一脸愁容,这压力有点大。关键是母亲天天提起,不好好读书,对不起死去的父亲,不好好读书,更对不起辛苦劳作的母亲。让他感觉这书读的好沉重!

“哦,来了这么多人呢?”赵实有些吃惊,有那么多人想读书吗?估计是看中了一个月的一钱银子。

考核开始了,很多孩子好奇地看着华继明和李木匠,不知道要让他们做什么。

华继明宣布了第一项考核内容,“每个人都站到前面的台子上,先告诉大家你叫什么,来自哪个村,想来华氏学堂做什么。然后,再把你家最重要的一个成员介绍给大家。声音要大!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大声回答。”

“都分组、抽完签了吗?”

“抽完了,那就开始。第一号,宋阿秀上台。”

这是一个女孩,说是有十岁,可看起来,应该还没有小珏大吧?长的比较清秀,看起来就很机灵。

声音清脆地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宋屯的,家里兄妹五人,自己排行第五。然后又说,家里最重要的成员是自己的大哥,大哥一人拉扯着兄妹五人,太不容易,但自己的大哥从不说苦说累,人也长的俊俏,就是还没有媳妇。你们谁家要是有闺女,找我大哥这样的,肯定没问题,是个能顶事,也能过日子的人。

直接把华继明惊呆了,这小丫头还真厉害,知道在这么多人面前给自己大哥找媳妇。

底下的很多人听了,也都佩服这小姑娘,胆子真大,话也说的清楚。

就是带他来的大哥,羞的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这个死妮子,看回去我不收拾她。”

“看,那就是宋屯的宋春林,父母前年有病相继去世,就靠这个大哥带着五兄妹过日子。”

“哟,长的不懒吗?”

“哎,你家老二年纪合适吧?要不我给做个媒人?”

“这事回去再说。我家老四还要上台讲话呢。”

孩子们继续上台讲话,一个组将近100个孩子,每人两分钟不到,花了一个半时辰,四个组所有的孩子都上台讲完。

有一个孩子台上的讲话,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别人都说家里最重要的成员是爹和娘,或者是哥哥姐姐,这个小孩却说他家里那头牛才最重要,直接把现场气氛烘托到了顶峰。不过这孩子也没说假话,一头牛对农户而言,自然意义非凡。

底下的父亲有些尴尬,旁边同村的人调侃到,“王临中,你这怎么混的,还没有一头牛重要啊!哈哈。”

“听他胡说,看我不收拾他。”

“哎,小孩子说的没错。”

第一轮考察在快活的气氛中结束了。

留下有150个左右的孩子,其中还有二十个左右的女孩,不过都比较小,说是有十岁,但看起来和小珏差不多。

接着就是第二轮的考察。就是给孩子们展示各种图形,然后让他们在地上画出相反的样子。就像考公的时候做的那种逻辑题,只不过图画的比较简单而已,但数量却不少。

有的孩子最后都迷糊了,到底是什么意思?脑子里只剩下一团浆糊。

最后留下25个孩子,其中,还有6个女孩。

排名26至50的孩子,如果愿意,等年龄一到15岁,就可以进工坊做工。

随着工坊学堂招生同时进行的,是工坊学堂的建设。学堂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教学区,一部分是生活区,还有一部分是研究区。地是从华继正那里租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拆的村民的房子。

李木匠天天忙忙的晕头转向,幸亏有王岳行、华传林、李思三个人帮着他。

砖窑出的红砖一车车拉来。现在经过王铁匠和李木匠的改进,这马车更加灵活快捷了,一匹马就可以拉的动那装满红砖的马车。

看着校舍的规划与建设,李木匠感觉有一点点的骄傲。只是天天管一堆事,琢磨技术的时间少了很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