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别被历史书欺骗了就好”(1 / 2)

四月初七日,应李自成之召,太子再次来到武英殿。

前些日子,在李自成的特批下,参加了父皇和母后的葬礼。

他们躺在棺内,自己为他们送行。

没有哭,也没有泪,泪只能往肚里咽。

“宋王见了朕,怎还不下跪?”

见太子立而不跪,李自成喝道。

“我非宋王,岂能为你下跪。”太子一脸冷默。

李自成并不恼,“那,就站立一旁。”

太子发现,相对于自己见到的其他大顺兵臣,李自成好像更通情达理,并不会强人所难。对于对他的抵抗,也不会暴跳如雷,气急败坏。

如果能为大明服务,倒可能是一个好人呢?

太子有时心想。

只可惜,他是个反贼。

太子环伺了殿内,他看到,大顺的主要人物都到了,宰相牛金星、军事宋献策、大将刘宗敏,其他的官员,他就不认识了,但对其中的官员,还有不少看着面熟,应该是前大明的官员。

“今天召大家来,就是商讨讨伐吴三桂之策。”李自成讲道,“大家有何良策,尽管讲来。”

“皇上,还是以招降为上策。”

“招降,招降,你们不是已经招降过了吗?”

“是啊,他从山海关到了永平,怎么又回去了呢?”

“他把唐通八千兵马赶尽杀绝,只跑回来八人,这还有招降的可能吗?”

大臣们在下面议论纷纷,争得面红耳赤,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

太子听着,对刚才大臣提到的唐通,倒是有所耳闻,也是原大明将领,后投降李自成,被李自成委以重任。

这是自家人打自家人啊。太子心中一阵悲凉。

“是啊,牛宰相的代写的劝降家书白写了。”

“‘不失通侯之赏,而犹全孝子之名’。牛宰相的劝降书写得饱含感情,情理并重,吴三桂如是孝子,为其父着想,读后必定感激涕零。但他并没有被打动。”

“怪谁呢?”

“你们对前朝勋戚大臣拷掠追赃,吴襄不是也交出了五千两银子。既招降,就不该打吴襄的主意。”

“京城有吴三桂的探子,他肯定知道了家财被籍没,家父被拘押,才返回山海关的。”

“唐通前去劝降时,曾亲口告诉吴三桂皇上非常优待吴襄,可事实是……他还会相信皇上吗?”

“他不也说投降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得东宫即降’吗?太子在这儿,给他送过去,看看他来不来降。”

听此,诸大臣纷纷向太子看来,太子感到像无数箭支射向自己,让自己无处可躲,他赶紧低下头,心中只是怦怦乱跳,大臣们说的什么话也听不到了。

都这个时候了,这些人还在惦念着自己,是要感激他们呢?还是要憎恨他们呢?

他们真的是在为自己着想吗?他们会把自己的死活放在心上?

自己只不过是他们手中待宰的羔羊……

自己只不过是他们谈判的一个筹码……

高兴即留,不高兴即杀。

眼中闪过父皇、母后所见的最后一面,绝望而去。

再见时,已是阴阳两隔。

享受不到帝王之礼,装进便宜的棺材,随便一埋。

父皇留在自己耳边的最后一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时时回响。

而这些大臣们,却又在大顺朝站班上朝了。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宋王,宋王。”有人碰了碰太子。

太子身子一抖,发现刚才竟然站着睡着了,还做了一个梦。

在梦中,他看见父皇身着白衣从自己身边走过,后面跟着王承恩,父皇告诉他:“我已告诉上帝,逆贼不会长久了。”

想向父皇询问自己如何办时,就被人叫醒了。

好恼。可恶。

自从被置于刘宗敏府,太子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你是叫我吗?”

“是啊。你不是宋王吗?”

“谁是宋王?我是大明太子。”

“现在……你是宋王。”

太子看了看他,好像有些面熟,“那,你是新官,还是旧官?”

“我是新官。”

“那你就好好地当你的新官吧。你遇到了明主,要善待他,一定要敬谨从事。别再像对待我父皇那样了,两面三刀。”

“自然,自然。”那人的脸突然变红了,有些尴尬。

大殿上围绕着如何对待吴三桂还在争论不休,更多的官员们已经倾向于不再招降,而是诉诸于武力解决。

李自成制止住了大家的争论。

“孤曾让唐通传口谕,朕好贤达,待老总兵十分优礼,对于太子,孤也是爱之有加,视如己出,希望吴三桂同孤共同大业,将以开国元勋待之。奈何,置孤良言不顾,肆意对抗。刘宗敏何在?”

“臣……在。”

太子看时,只见群臣中慢腾腾地走出一个人来,打着哈欠,懒洋洋的样子,像是没睡醒的样子。

看到刘宗敏,太子的腿就不由自主地抖颤起来。

入刘府第一天,就看到刘宗敏杀人。

府内,晚上,是歌舞悠扬、醉语喧哗和女人的浪笑。

白天就是是哭天抢地的惨叫,空气中都能闻到血的味道。

监视自己的大顺兵告诉自己,那是刘将军在催交银钱。凡交不出者,就用他特制的夹棍惩罚。

他还曾给太子拿了一个夹棍,洋洋得意地让太子看。

“我们的将军聪明吧,你看,这夹棍都是有棱的,用铁钉相连。这夹住人的手足……嘿嘿,谁受得了?片刻功夫,便会手断足断。人,哪活得了。”

太子进出刘府时,还看到大门两边有两个柱子。

起初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后来,才知道,那是用来凌迟人的。

出门时,太子都不敢朝那两个柱子看,感受上面绑着无数个冤魂野鬼。

而他们都曾经是大明的臣民啊。

这就是国破家亡:死的也就死了;而生者,不知要忍受无数倍的痛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