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隋军的架构(谢谢哲学家光点每日的推荐票支持)36(1 / 2)

走了没多远的杨絮再次折返,命令李平等人跟上,不多时众人已经抵达了一处农庄。

这里说是农庄实际则是庄园,不仅建筑面积高达百亩,农庄名下的良田更有一千顷之巨,足足五万亩。

农田、桑田、菜田、柴田,私人孔庙、寺庙,各种作坊匠铺乃至私人马场,五千多仆从佃户供养着整个清河崔氏一百多口直系亲属,以至于在农庄的周边形成了一条集市。

清河崔氏的根基却在武城,宗祠亦在武城,这不过是崔氏庞大实力的冰山一角,整个清河各县遍布崔氏族人。

可以说,清河,崔氏就是天。

而今清河的郡治在清河城,崔氏族人也大多在此,崔氏如今的家主崔珏正好在这农庄内修养。

“启禀老爷,去岁本处农庄共产粮一万石,布匹丝绸三千多匹、柴薪十万捆,各类家禽、铁器农具、陶器青瓷、各类米酒黄酒不仅能满足庄园和主家自身所需,还对外出售获利不菲。”

“嗯,不错。”

崔珏满意的点点头,按照每亩田平均产量一石佃租二斗的标准,五万亩良田的佃租正是一万石,且庄内女性奴仆大概三千左右,每年需要缴纳给庄园的课税也符合三千匹布的数量,其他的细节则大差不差。

按照隋朝的标准,平明百姓每年需要缴纳每亩二斗的粮食为税,女性则需要缴纳一匹布,同时隋炀帝规定每户男丁每年需要服徭役二十天,而门阀的佃户在农闲时都要去给老爷们上工,是为纳课。

伺候老爷少爷日常也好,煮饭烧菜也罢,搬运货物修房铺路全年无休,主家除了管饭之外不会给任何额外的报酬。

若真的如此,那些有的选的百姓断然不会选择门阀郡望,况且朝廷还分田,奈何朝廷所谓的标准不过是空中楼阁,从来没实际实行过,百姓不仅分不到足额的田还需要缴纳足额的赋税,说是每年二十天徭役实则频频征发,更有死在途中的风险。

如此一来百姓皆逃入门阀郡望的名下,在朝廷的眼里这些人就成了隐户,查无此人。

在地方上郡望只手遮天,朝廷派下来的人不是与其勾结就是被频频阻挠,根本无法彻查人口。

“这些细枝末节老夫还是信的过你的,自去岁起逃入农庄寻求庇护的流民剧增,以后的佃租就上涨为每亩五斗,愿意就让他们留下,不愿意的直接驱逐。”

“经营农庄事小,督促族中子弟用心学习事大,不可本末倒置。”

合上账本,崔珏站起身问道:“崔载那小子呢?听说跟公主在一起?真是没出息。”

崔珏无奈叹息,想当年他崔氏何等威风,区区公主嫁入他崔氏也只是下嫁,如若不是从杨坚开始实行关中本位,到杨广又青睐什么科举制度,以他崔氏的名望和实力,朝中又怎么会无一席之地?

“老爷,少爷在前院客厅会见客人呢,听说是公主的朋友。”

前院的客厅内,几人互相客套了一番杨絮便拉着李平去了门外花厅,她有很多事想问李平。

那日李平离开后杨絮便去了洛阳城西,看到了李平描述的流民景象。

“你不是说回老家吗?怎么参军了?”

“这...”

李平本想说还不是为了活命?若不是被强征劳役你以为我想参军?

此时的李平就像成年的闰土见到鲁迅一般,只敢叫一声老爷再无其他想法。

“为国效命嘛。”

“你是不是知道我是公主后就有了顾忌?这可不是你之前的性格。”

杨絮侧着脸一双大眼睛仔细盯着李平。

“怎么会,咱们...咱们可是一起患难过的兄弟,是不是,呵呵。”

李平继续搪塞。

杨絮显然不信,便继续追问。

“那你就告诉我你为啥会参军,从你之前的表现看来,可是对朝廷有很深的怨念。”

“行行行,你既然问,那我可说了。”

李平眼见糊弄不过去,便干脆破罐子破摔。

“当初我是要回老家,谁知路上被强征了徭役,好在尉迟融将军看重在下,否则我估计已经死在岗位上了,满意了吧。”

“嗯,这倒不像在撒谎。”

杨絮满意的点点头,继续道:“父皇让你们来清河,没带什么特别的旨意吧?”

“什么旨意?”李平则十分疑惑。

“哦,没什么。”见李平不知情,杨絮心下终于放心,看来杨广已经改变了主意不再要求她去和亲突厥。

李平和尉迟融能够被调来清河,自然是杨广的手笔,但却不是为了保护崔氏,杨絮虽然偷偷的跑了,但杨广一直知晓她的行踪,此次尉迟融实际上是来保护公主的。

“喂,李狗蛋,我心情不好,你给我讲讲西游记。”

短暂的冷场后,杨絮突然说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