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郑氏学堂毕业 141(2 / 2)

孙伯民问:“郑夫子,县里的秀才,你看看哪个适合山子,我什么都不懂,最怕带山子去拜师,别人不要山子呢。”

孙伯民还是觉得听郑夫子的意见好,一来郑夫子是夫子,这两年对山子很好,肯定不会害山子。二来乡里乡亲的,沾亲带故,肯定更信任熟人。

郑夫子想了想说:“县里有两个秀才,一个黄秀才,一个洪秀才。我跟洪秀才比较熟,他教学严厉,性子比较古板。但对学生绝对负责。我家弘文也在洪秀才的学堂读书。

至于黄秀才,接触的比少,性子如何不怎么知道。”

郑夫子说的是真心话。县里就两个秀才,两个相比,竟然成绩也差不多。所以根本不用选择,哪个顺眼就去哪个哪里读吧。

至于县学也有秀才教学,可费用贵,平民子弟负担不起。最重要县学跟秀才教学一样成绩,从未出过秀才。何必多花钱去读一个效果差不多的学堂呢。

孙伯民想都不想就说:“那就去洪秀才处吧。夫子说好的,肯定好的。”

郑夫子的孙子弘文都选择在洪氏学堂,那肯定比黄秀才的学堂好的。

随后又问:“夫子,洪秀才的束脩怎么算?”

郑夫子点了点头说:“洪秀才处一年束脩2两,书本这些你们已经有了,不需要买。至于到了县城读书,不能在石板上练字了,需要用纸张,这可能费钱。”

孙伯民知道,科考看中字,山子必须练得一手好字,所以费纸练字。

束脩2两,书已经有了,那么除了付纸张墨水钱,没什么支出了,算起来不多。

郑夫子关切地问:“山子到县城读书,你们打算让他住哪里?”

孙伯民一愣,拍了拍头,怎么想不起这个问题呢?脸色略白,要是到县城读书,山子肯定要离家住,可山子只有8岁,孙伯民不放心。

孙山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了,出门求学,住外面,丝毫不怕。

问道:“夫子,洪秀才的学堂有斋舍吗?”

郑夫子嗯了一声说道:“洪秀才那里能给学子提供住的地方。4人一间,一年收费500文。洪氏学堂有膳房,吃多少付多少。省着吃一顿5文都可以。”

孙山算了一下,七七八八加起来一年要6-7两。真贵!

这还是包括买书买笔墨纸砚。

要是算上去,一年起码10两。怪不得乡下人读不起书了。普通家庭一年收入剩余2-3两。可读书一年就要10两。

谁读得起!

孙山想到自己今年8岁,离科考最少也要7-8年。那么读到科考就要上百两了。

这可要把孙伯民一辈子的存款全部挖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