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220(2 / 2)

“我们地处南方,黔首家里不多见。但据说北方去年便有许多人家盘了火炕,今年也快入冬了,想来北地家家户户正忙于盘火炕吧?”

随行的隶臣、武士们,也确实听得津津有味。

“这火炕原来是仙使所创!”

“原来如此!”……

惊叹着,还去摸摸炕沿。

入住完毕,商队就到院中一角的饭堂吃饭。

商队主人只舍得给所有人拿了蒸饼和酱——记在账上,待离开时一起计算食宿费用。

吃着蒸饼蘸酱,商队主人又开始侃侃而谈:

“别看这蒸饼平平无奇,其实是仙使所授好物——石磨研磨过的麦子粉做的!虽然麸皮没筛,但已经很细腻暄软了是不是?”

“听说那些家中富裕的,把麸皮筛了,留下那麦子粉白花花的,做出的蒸饼也是云一样洁白。”

“对对!很细腻暄软了!”

石磨他们还是知道的,每乡每里都至少有一台石磨供乡里使用。

但磨了麦子粉做蒸饼、索饼或其他饼吃,是年节才舍得的,现在又饿得厉害,能吃上蒸饼岂不兴奋?

“我们乡里近两年每年都种了两季仙稻,因此倒常用石磨去磨米浆、米粉吃。”仙稻丰收,稀稠米饭常吃,便也想着换法儿吃。

饭堂宽阔,摆了十来张高脚桌椅。此时,另一张桌子上的一队人,则搭话道。

看他们仪容,倒不似商队。

对方又道:“饭堂的豆芽、豆腐和豆干,也是仙使所创,再广传天下的。滋味不错,可以取来尝尝。”

商队主人心内讪讪,转移话题道:“某吴九,会稽郡来的小商贾,收了家乡干鱼海货,欲贩往咸阳。郎君何来?”

吴九相问,另一张桌子为首者也揖礼拱

手,互换姓名:

“某班米,九江郡而来的乡野匠人,听闻咸阳有火树银花,有高脚家具,有精美瓷器。我等想去咸阳,学得手艺,带回家乡,以为谋生。”

“新年在即,干鱼海货运到咸阳,也是稀罕货,必能畅销。”

“咸阳新奇器物手艺层出不穷,你们去咸阳学艺,也大有可为!”

吴九见对方坦荡热情,便也攀谈起来。

后来饭堂其他几桌的客旅,也加入交谈。

有自吴越及东楚故地北上的匠人商贾,也有自北方南下的游学学子,甚至南下某县赴任的县官。

贩夫走卒,官吏学子,天南海北,在此驿站相遇,也是缘分。

一时热闹起来,氛围融洽。

谈笑熟识之后,终于有人问起吴九商队中的护卫武士:“诸位可是曾遭劫难?”

商队的五名护卫武士,其中一人豪爽道:“哈哈哈!正是,我们都曾是刑徒,去年陛下东巡归咸阳后,赐爵一级,用爵赎了罪罚归乡。”

吴九也道:“我们这五个武士,都是一身本领的侠义之士,为替受欺的老弱妇孺出头,而殴打了县中富户。”

“被捉住后,按律黥面、劓鼻,罚为城旦。服刑数年,去年得赐爵,用爵位赎了罪罚回到家乡,这趟我便把他们收作护卫武士,与商队一道走南闯北。”

其中游学的一名学子闻言,感慨道:“去年始皇帝陛下东巡回咸阳,下旨凡秦土之人皆赐爵一级。因此得以赎罪归乡的男女刑徒,多达五十万之数!”

“积德甚厚矣!”

护卫武士们倒不知,竟然有这么多和他一样的刑徒,得以赎罪归乡。

“那陛下确实是积了厚德啊。”

其中一个武士,又指着同桌的另一个脸上,促狭笑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