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262(2 / 2)

在秦灭亡之后,赵佗又吞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

等到汉武帝时,南越又重回中原王朝。

周邈最后还补充一点:“根据我看过的一些正经历史学者的推论,秦南征百越的兵力,顶多十万人。”

“《淮南子》的记载,发卒五十万,实在是不足采信。”

还举了一个例子:“《淮南子》还有记载,蒙大将军‘发卒五十万’北伐匈奴呢!可实际上《史记》记载是‘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

而这个时空的蒙恬,只率兵十万,便完成北驱匈奴的任务。不过其中起初就有两万新锐骑兵,战力可观——以一当三,应该是有的。

说完,周邈心里先嘀咕着:虽然《史记》是正史,其实也有一些记载有所失实。

可在没有考古实物佐证时,也只能采信正史了。

否则岂非历史都不可信?那不就成

历史虚无主义了吗。

另一边,大秦君臣神色已经大为缓和。

不约而同心道:这样就合理多了。

什么五十万大军,五年苦战,耗死大秦!

简直荒谬!

……

王贲突然来一句:“仙使每逢一战,就刻碑为记,这个习惯很好。就算碑文在千百年后被磨灭,在这之前,总有人会拓印碑文收藏,真实战况也会流传下去。”

“后世总不会流传出,大秦灭东胡一战,发兵五十万!”

周邈:好笑又沧桑。

李斯赞同:“通武侯言之有理。”

冷不丁地,周邈不由得开口:“李丞相诶,你先操心操心自己吧。”

李斯惊疑:“何出此言?”

周邈神情复杂:“若非秦吏喜,在他‘睡虎地’墓中随葬了千余枚简牍,其中摘记秦代法律律文的六百多枚,分为秦律十八种、封诊式、法律答问、秦律杂抄和效律五个部分。”

“使人窥见秦律峥嵘一角,那后世之人对于秦律的无知与误解,恐怕还更加严重!”

“虽然大多数人仍旧是提起秦律,就是严苛残酷。但总也有史实可以引据,干脆地怼人家脸上!”

说秦律繁琐,毋庸置疑。

说秦律刑罚残酷,也无法反驳,它毕竟无法脱离封建社会的局限与野蛮特性。

但事实上,也没严苛残酷到妖魔化的程度。

作为华夏‘第一律’,难免有其原始特性,但其开天辟地的创制也不容忽视。

李斯作为法家执牛耳,对青史留名的意愿强烈。

一想到如果他也不能将‘新秦律’传到后世,就……已经痛心不已了!

“那看来,臣也得多埋几份‘新秦律’简牍了……”

简牍不保险,或许还可效仿刻碑为记,把‘新秦律’刻在石碑上。

或者雕在铜版上,又或者散书民间,多举并行,总之绝不能让秦律条文佚失!

周邈:燃起来了!

李斯:但随葬,就不必了。

哪怕是像陛下那样,安眠虽未被打扰,只是陪葬的‘手办’(仙使语)被挖出来,他也不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