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4 7(2 / 2)

这个赏赐让窦澈始料未及。

金陵城中能拿出万两黄金的人数不胜数,但有资格穿这衣服的寥寥无几。

不知朱元璋何出此意?

但窦澈觉得,他想逃离是非之地的计划越来越渺茫。

无声叹了口气,窦澈领着两个捧盘的小太监跟在茹瑺身后,走向后院的偏房。

这里将成为他和老道长久的居所。

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

想到这,窦澈转头看向身旁的老道士。

老道士依旧一副慵懒的模样,仿佛世间一切与他无关。

若非之前看药方时的惊鸿一瞥,窦澈绝不会认为这老道士有何过人之处。

窦澈觉得,安顿下来后,他该与老道士谈一谈了。

边想边随着茹瑺走过回廊。

刚绕过花墙,只见茹瑺恭敬地站到一旁,向一位身穿红袍的中年男子行礼。

窦澈也学样拱手,目光却偷偷打量男子。

男子下巴留有三缕长须,面容严肃,一如大明最常见的正直官员。

但窦澈直觉此人身上散发出一股深沉的敌意。

此时,中年官员开口:

\"这就是治好皇后病痛的少年英才?\"

茹瑺轻轻拉了拉窦澈,他才拱手回答:

\"正是下官。\"

中年官员点头:\"果真英姿勃发,好好干。\"

说完,他转身离去,只留给窦澈等人一个背影。

看着他消失在花墙后,茹瑺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窦澈好奇问道:

\"茹兄,这位大人是——\"

\"这位是户部侍郎郭大人。\"

擦去额头的虚汗,茹瑺望着郭大人离去的方向,满是敬仰。

\"郭大人一贯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没想到他知道你的名字。\"

\"不过,郭大人今日来翰林院有何事?\"

茹瑺摇头,心中的疑惑抛诸脑后,引领窦澈进入后院。

\"窦兄,这小院今后就是你的住处。你和道长自行分配房间,但记住,你虽有令牌,可随时借阅藏书阁的书籍,但宫城三更后落锁,切勿到别处活动。\"

窦澈点头,认真听茹瑺讲解规矩,心中却仍有淡淡的不安。

他无意间抬头,目光落在了刚才离去的兵部尚书的背影上。

不知为何,他感觉这位尚书大人赵大人,刚才望向他的目光中蕴含着异样的敌意。

仿佛在那深邃的眼神里,隐藏着一股阴暗的怨念。

与此同时,赵大人从翰林院出来后,温和的神情瞬间变得阴沉。

出了皇宫,他遣散了簇拥而来的仆人,也没乘轿,而是曲折穿行于街头巷尾,最终停在了一座宏伟的大门前。

门楣上,漆黑的金色牌匾上刻着“敕建赵国公府”几个大字。

赵桓深深地吸了口气,踏上石阶,恭敬地向守门人鞠躬致意:

“劳烦通报一声,就说门生赵桓求见恩师。”

在赵国公府的书房内,满头银丝的张老看着眼前这位不安分的弟子,无声地叹了口气。

“你又来何事?我不是早就告诫你们,这段时间要低调行事!”

“胡延庸的前车之鉴还不够你们警醒吗?”

赵桓淡笑,慢慢品了一口茶,回应道:“恩师多虑了,胡尚书的过错在于对抗帝王,争夺权力,我们这些人可没有那样的野心与魄力。”

“请恩师放心,我们明白分寸。”

张老再次重重地叹了口气。

他看明白了,自己教导出的弟子,没有一个是安分的。

当年的胡延庸如此,如今的赵桓也是如此。

然而他们全然不知,朱明皇的手段何其严厉。

“你今日前来有何目的?不会只是来看望我这个归隐的恩师吧?”

赵桓脸色一整,从怀中取出一份空白的公文,放在张老面前。

“恩师,今年福建的赋税,您看该如何填写合适?”

张老低下头,看着那张空白公文上鲜红的印章。

思索片刻后,他开口道:

“依老夫之见,今年你们该缴纳多少就多少,不要再玩这些小把戏了。”

“陛下已有所察觉,现在收手才是明智之举。”

赵桓却摇头,义正词严地说:“恩师此言差矣,陛下苛责,我们的俸禄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

“若再在赋税上反复,只会白白浪费钱粮,实非智者之举。”

说到这里,赵桓的语气放缓,靠近张老耳边轻声道:

“更何况,陛下此刻可能无暇顾及这些琐事。”

赵桓的声音虽轻,但烛火近在咫尺,却未有丝毫波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