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他在做什么 33(2 / 2)

此时,窦澈的两万五千人已全数渡江,依托长江天险整顿军队。

“景隆被牵着鼻子走了。”

蓝玉摸着鼻子说,身旁,提着酒壶的耿炳文皱眉半晌,忽然开口:

\"老蓝,你瞧这局势,能破解吗?\"

蓝玉微微摇头:“不行,眼前的三万敌军虽能对付,但江边并非只有他们。”

“打败这三万后,东面有十万大军等着,南边是神机营,北边,景隆的三十万兵马正从上游包抄,其他军队也不会袖手旁观。”说到这里,蓝玉心中烦躁不已。

“偏偏大都督...我是指朱文正,只设了东边的退路,这局棋无解啊。”

“他当时是如何构想出这样的困境?”

“根本无法取胜!”

将领们纷纷点头,他们尝试多次,却只能尽力争取最小的损失。

想从东面突围,却毫无办法。

他们聚集在此,从未想过窦澈有可能完成这项任务,只想见识一下这位被太子极度推崇的窦先生,如何用三万人对抗李景隆的兵力。

“蓝玉舅舅,表哥,各位叔伯,明月来迟了。\"

就在将领们聚精会神研究沙盘时,身后传来银铃般的嗓音。众人回头,只见身着宫装的寿春公主朱明月亭亭玉立。

“公主殿下。”众人连忙行礼,朱明月挥手示意,走到徐达身边,踮脚望着沙盘。

“大哥因审核军费无法分身,得知这里的事,便让我来看看窦先生。表哥,我对军事不通,能否为我解析一下窦先生的现状?”

李文忠微笑,抱起朱明月让她坐在软榻上,指着沙盘详细解释:“...明月,你看,窦先生利用地形已击退三万敌军,但他自己也只剩两万两千人。”

“然而,他们军力疲惫,景隆的三十万大军已渡过江。”

“即将形成合围之势。”李文忠轻叹一声,窦澈虽才华横溢,但在如此棘手的棋局中,也只能走到这一步。

即便如此,窦澈在年轻一辈中仍属翘楚。

李文忠边想边说:“也就这样了,他或许能让这两万多人浴血奋战,消灭对方五万。”

“算是难得的胜利——”

“哎呀,这小子...他在做什么?”一贯温文尔雅的李文忠突然爆出粗口,瞪大眼睛看着沙盘。

周围的将领们同样目瞪口呆,许多人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

窦澈击败三万人后,没有休整,也没理会这密不透风的包围圈,毫不犹豫地调转军阵。

沿着原路,再次渡江!

自第二次横渡江河之后,窦澈无可抵挡地再次跌入了那种洞察的澄明之中。

那次棋局,他曾经体验过这种状态,却在紧要关头硬是抽身而出。

窦澈明白,这就像当初研习张三丰的太极,终究是自身的积淀不足。

然而连续的两次棋局推演,对他而言,虽非实战,却胜似实战。

特别是在此刻,当他重演那位未来的伟大将领的着名战役,一面比较,一面结合实际去理解和调整,这让窦澈彻底跨越了最后的那座壁垒。

刹那间,眼前的沙盘化为了真实的地貌,每一座山峦的高低峻峭,每一条溪流的流速缓急,每一片森林的疏密分布。

全都在窦澈的思维中重现。

伴随着之前匆匆阅读的兵书,如雷鸣般在他的脑海中炸开,转化为窦澈特有的指挥风格。

直至此刻,那本应早至的天籁之音终于迟迟响起,在窦澈的思绪中回荡。

【你领略了战争的韵律,与历史洪流中的军事大师产生了共鸣。】

【你对战场布局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你融汇了兵家的四大态势,运用自如。】

【你悟出了独属于你的兵法——《窦氏兵略》】

——————————————————\"

当窦澈再次恢复清醒时,一切如旧,却又似乎迥然不同。常老三不自主地后退两步。

尽管常老三对窦澈的佣兵才能推崇备至,但他始终视窦澈为同辈中人,

甚至考虑到窦澈的年龄,将其视为晚辈亦不为过。

因此,即使面对窦澈匪夷所思的战术运用,常老三也会提出质疑。

然而此刻,当窦澈睁眼的那一瞬,

常老三仿佛看见,矗立在他眼前的,是魏国公徐达,或是曹国公李文忠的身影。

就如同那位曾威震四方、从容指挥千军万马、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大都督朱文正再现。

不过,待常老三揉了揉眼睛,那种感觉便如同幻觉般消失殆尽,眼前站立的依旧只是那位看似平凡的窦先生。

“常兄?”

窦澈的声音传来,常老三瞬间回过神来,抬眼望去,窦澈正手持一道命令,疑惑地看着他。

“你困了吗?”窦澈问。

常老三条件反射般摇头:“不不……”

接过命令,常老三转身离去,心中暗觉,自这一刻起,某种本质的东西似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于这种转变,那些在外以旁观者视角密切关注的老将们体会得更为直观。

仿佛李景隆跨越某一关卡的同时,窦澈也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蜕变。

尽管他们一直认为窦澈用兵奇特,但在本质上,窦澈始终遵循着兵阴阳的策略,

即依托自然环境,借助山川险峻对抗敌人。

虽不乏精彩绝伦的战术,但根基上仍是一脉相传,规律可寻。

直至常老三带着异样的神色拿着一封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