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如此正好! 65(2 / 2)

徐达深深地望了窦澈一眼,未再多言,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现出无比的信任。

徐达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大智者。

表面上看似不干涉朝政,只做一位不理世事的魏公爷,实则这位明朝功臣之首,对朝廷的任何动态都了然于胸。

他当然知晓,放任郭桓如此胡作非为,对当前紧锣密鼓筹备的北伐将会带来何等致命的影响。

所以,从私情而言,他不愿看到徒弟精力分散;但从公义出发,他也明白自己并无立场阻止窦澈清除朝廷蛀虫。

徐达默然离去。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窦澈也随之整理了几箱书籍,在当天便迁至城外的庄子,对外宣称为了潜心备考明年的童生试。

这个借口冠冕堂皇,以至于包括极为关心窦澈的朱明月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敢轻易打扰窦澈。

只听说负责照看窦澈的管家汇报,

窦澈在城外一面专心致志地读书用功,一面指挥庄子里的工人建造一座火窑。

然而,在那熊熊燃烧的窑炉之中,究竟在熔炼何种秘密?

无人知晓。

“大哥,你觉得窦先生到底打着什么主意呢?”

这一天,朱棣急匆匆带着一份情报来到东宫,恰巧遇见出门的朱标。

兄弟俩一见面,几句寒暄之后,话题便转到了窦澈身上。

“说真的大哥,我既担心窦先生考不上,又担心他把对付郭桓的事情搁在一旁。”

朱棣挥动着手中的情报,满脸忧心忡忡地说:

“从固原镇传来的消息,在这半个多月里,陆续有来自江南的大车马队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固原镇。”

“据我们调查,这批货物正是郭桓此次走私的目标。”

“按照蒋琳的分析,他们可能打算在十一月清关之后,趁机走私出境,然后在冬季全面封闭关卡后,在草原上慢慢贩卖,直至明年六月重新开关时再返回。”

“我们现在怎么办?难道就坐视他们把物资源源不断地走私到草原上吗?”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棣怎能不急。

根据锦衣卫搜集的情报,郭桓此次的走私规模巨大。

可能是为了尽快回本,

郭桓这次选择的皆是诸如粮食、盐巴、茶砖、布匹这类草原极度紧缺的战略物资。朱棣甚至可以预见到,这些物资一旦走私成功,

明年的北伐将沦为一场笑柄。

有了这些物资支持,草原军队能攻善守,而己方长途跋涉,必然消耗大量财力物力,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于是,得到情报后的第一时间,朱棣便来找自己的大哥商量对策。

“大哥,要不让锦衣卫把这些物资截下来算了?”

“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这些东西送到草原上啊!”

看着焦急万分的朱棣,朱标却摇摇头。

“不必,按照窦兄的布局,他是想等郭桓把这些东西运出后再行釜底抽薪。”

“虽然我不清楚他具体如何操作,但迄今为止,他的每一步策略都精准无误。”

说到这里,朱标不禁感叹一声,引领着朱棣步入乾清宫。

进入乾清宫片刻后,朱标拿出一本奏折走出。

“当前最紧迫的并非那些货车。”

“老四,你要明白,一两次的走私并非大事,关键在于能否彻底铲除郭桓的走私集团,那些货车不过是漂泊的浮萍罢了。”

“若不解决郭桓本人,你能拦截下一次,还能拦截住每一次吗?”

“而且,现在更为迫切的问题不在这里。”

朱标面色严肃,将手中的奏折递交给朱棣。

朱棣打开奏折一看,立刻瞠目结舌。

“什么?”

“父皇竟然将应天府的童生试提前至下月初举行?”

“下个月?为什么?!”

朱棣猛地合上奏章,眼神震惊,心跳加速。

这对于窦澈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事实上,尽管窦澈自信满满,声称自幼酷爱读书,科举之路十拿九稳,

但朱棣这群朋友对此持悲观态度。

他们太清楚,要取得科举成功需要付出多少艰辛与运气。

毫不客气地说,即便窦澈确如其所言,自幼手不释卷,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能否金榜题名,仍是个未知数。

众人原本期望,距离童生试尚有大半年的时间。

按照常理讲,临时抱佛脚,哪怕光华不盛,至少也能给窦澈带来些许中榜的希冀。然而,原本应在来年八月举行的童生试,竟突然提前至下月举行,这无疑令窦澈面临空前的压力。

朱标则感概万分地道:“细想之下倒也说得过去,毕竟今年因母后身体欠安,连最高规格的殿试都因此延期了。”

“更不必说各地举行的童生试了。”朱棣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

尽管此前朱元璋一直不肯服输,不惜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从大江南北召集名医为马皇后治病,但朱标等子女早已心中有数。

若非窦澈横空出世,这次马皇后恐怕真会驾鹤西归。皇后薨逝,乃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