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四哥,怎么样? 71(2 / 2)

然而,即使是在梦境之中,他们也未曾见过如此瑰丽而又华贵的琉璃大盘。

坦率而言,若此大盘出现在前朝元代,

仅凭献上此宝的功绩,便能在江南富饶之地换取一块广袤的土地。

朱元璋自然不会做出拿江山换取宝物的事,

但在目睹此大盘时,他也瞠目结舌,如梦似幻。

“琉璃?这是琉璃?”

“不可能,怎会有如此巨大的琉璃!”

“而且……如此精致绝伦!”

不知过了多久,

终于,某位高官难以置信的低语打破此处的宁静。

犹如开启了一个闸门,

顷刻间,整个奉天殿变得喧嚣起来。 朱标只见众多官员全然不顾自身的仪态,

原本稳重威严的大臣将领,此刻敏捷得如同灵猴,

转瞬间便靠近至大盘前方三尺处。

然而,就像被钉在地上一般,他们突然停下脚步,

面对这件稀世珍宝,莫名生出一种只能远观、不可亵玩的距离感。

然而,在他们驻足的同一时刻,

一道弯腰驼背的身影如疾风般掠过他们,径直来到大盘旁侧。

颤抖着手,小心翼翼地触碰了一下大盘的边缘。

“是真的!”

“是真正的琉璃!”

此人手指甫一触及大盘边缘,脱口而出这两句话后,

似乎因亲手触摸到玻璃大盘过于震撼,竟突然仰面栽倒。

突发的变故令在场众人惊惶失措,纷纷上前七手八脚地扶住这位老人即将倒下的身躯。

“李先生!”

“李相爷!”

“恩师!”

此人正是已告老还乡的韩国公李善长。

这位曾经权倾一时,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百官领袖,

在目睹这面大盘时,几乎激动得昏厥过去。

许久过后,在众人一番急救之下,李善长长长舒了一口气,悠悠睁开眼睛。

最后倚仗拐杖,转身面向高坐于主位上的朱元璋,激动地言道。

“真是祥瑞至极!陛下!”直至此刻,朱元璋方徐徐起身,携马皇后缓步而下。人群立即左右退避,为帝后让开一条通路。

朱标及时站立在大盘一侧,手指着大盘上诸般细节,向众人逐一解说:“父皇母后,您请看:”

“此大盘周边围绕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瑞兽,各据正位,面向大盘中央;而在内围,则是九条形态各异、腾跃飞翔的祥龙。”

随着朱标的讲解,众人纷纷聚首注目。只见这圆盘之上,无论各类瑞兽抑或是九条祥龙,鳞爪毛发无不精细逼真,乃至神态动作,均憨态可掬,栩栩如生。

特别是当朱标轻柔拨动大盘中心那颗浑圆的金黄玻璃珠时,玻璃珠慢慢旋转起来,犹如一轮金色朝阳,冉冉升起。

“妙!妙!妙!”即便朱元璋平素不喜奢华之物,但在目睹如此寓意吉祥且精致非凡的宝物时,亦不由得连声赞叹,接连说了三个“好”字。

随着朱元璋的这三次赞誉出口,周围一群文臣也随之开启了一场滔滔不绝的赞美盛宴。他们称颂大明立国以日月为象,如今九龙捧日,象征着大明朝的永恒繁荣。

一时间,才情横溢的文臣们对这面玻璃圆盘进行了全方位的颂扬,更有几位以急智闻名的文臣灵感迸发,一篇借赞美琉璃大盘进而盛赞大明壮美江山的四六骈文脱口而出,引来众人的热烈赞赏。

在这欢庆热烈的氛围中,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他转向朱标询问道:“你说这个大盘是张士诚旧部后裔所敬献的?”

朱标拱手笑着回应:“确实如此,此人家父母在洪武十一年被查出,致使骨肉分离,他为了抚育幼妹,竟以稚嫩之龄勇敢出海,历经无数艰险才得到此宝。”

朱元璋感叹道:“也是一奇人,他父母仅是随从张士诚,并非其子女之过。”“传令下去,免除这二人罪责,恢复户籍。”

“那人现今在何处?”朱标笑着答道:“他留下方此大盘后,说是需在鸡西处理一些事务,完成后便会前来请罪,如今应当不是在北方就是在西方。”

朱元璋点头同意,下令将大盘安置于奉天殿中央,重新设宴。待到万圣节宴会结束,这面琉璃大盘的华贵珍贵及其背后那位洛姓少年的传奇故事,随着参与宴会者的口耳相传,迅速扩散开来。

在此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里,金陵城中最热门的话题,便是关于这面琉璃大盘的种种。随着消息的广泛传播,金陵城中的男女老少,都仿佛亲眼目睹般,对这面琉璃大盘议论纷纷。

金陵城的消息自然也波及到了大明各地,直至远在固原镇的李管家也得知了关于这面琉璃大盘的传奇故事。\"

就在故事中那位敢于冒险、深情爱护幼妹的洛姓少年,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带领着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大车从北平关驶入草原之际,一张无形的大网随着草原上的车队逐渐铺开。

然而,这张天罗地网的策划者,在发出第一声号令之后,已无暇顾及后续进展,因为他今日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参加童生试。

清晨时分,窦澈手提考篮,独自一人来到贡院门前。此时贡院门前已是人头攒动,考生年纪小至十二三岁,大至三十多岁,年龄跨度颇大。

窦澈作为其中一名十五岁的少年,在这些人中居然还算较为年轻的,可见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的读书人而言是多么至关重要。

待到曙光初照,随着三声炮响,贡院大门豁然洞开,两尊神情严肃的考兵分立两侧,对每一位进入的考生进行严密搜查。

这一幕让窦澈大开眼界,他难以想象,在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