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何必多此一举 111(1 / 2)

随着时日渐逝,倘若越来越多的北方游牧民族依赖互市维生,当他们主动向互市缴纳赋税之际,

谁能断言他们不是大明的子民?

此刻,曾泰抬首与身后数位尚书交换目光,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八字真言:

“筹策千里,不战而胜”。

诚然,窦童生的这份奏议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惊喜。然而,身边的开济却持有异议:

“陛下,照奏议所述,边市一旦开放,双方民众互通有无。”

“如此一来,九边防线形同虚设,倘若有朝一日北元人包藏祸心,假借商贸之名,大规模侵犯我国边境,

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再者,互市的启动并非单方面的意愿,北元是否同意开放,是否会随时终止,亦是未知数。

我们不能将关键赌注,置于北元统治者的仁慈之上。”

言毕,开济拱手作揖,严肃地阐述了他的结论:

“陛下,请勿轻信此乃孩童般的幻想之谈,此非可行之策,恳请陛下明鉴。”

听闻开济掷地有声的反驳,朱元璋脸色由最初的欢欣鼓舞,逐渐转为肃穆深沉。他并未言语,只是转向曾泰。

果不其然,一直与开济意见不合的曾泰,此刻挺身而出,针对开济的观点展开了激烈的批驳:

“开尚书此言谬矣!”

曾泰挥手,瞬时显露出激昂辩士的本质,逐条反驳道:

“开大人岂未留意奏议中的前提条件,即明年北伐大捷之后再行开设互市,届时借助胜利之势推进互市,可谓水到渠成;一次成功的北伐足以使北元朝廷惶恐不安,风声鹤唳长达数载,恰是互市发展的绝佳时机!

此奏议字字珠玉,实为阳谋无疑!

只要互市得以启动,绝非北元朝廷轻易所能禁绝,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互市愈发繁盛,否则,北元内部贫苦部落定会率先掀起反抗王庭的浪潮。

开大人怎还能称此仅为儿戏之言?”

“归根结底,仍需历经明年征伐,战后四方自会归附,何必多此一举?”

“开济!你可明白,我们现在探讨的是关乎边民生计的大事!解决这一问题,边民困苦便可迎刃而解!”

“我看这就是多余之举,徒增烦恼!”

二人再度争执不休,然而这一次,朱元璋并未感到丝毫烦躁。反倒是,通过他们的争论剖析,奏议中涉及的理念与利益优劣,变得更为清晰明朗。

尤其朱元璋手中紧握的另一半不可公开的奏议,若真如窦澈构想般实施,

或许整个草原将在这一悄然无声的绝杀之计下,逐步走向衰败灭亡……

就在这样的思考中,朱元璋笑容满面地观看着曾泰与开济的辩论。道理愈辩愈明,

越是双方竭力推翻对方,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后果,

朱元璋就愈发坚信奏议中提出的方案切实可行。身为皇帝,他的视野更为长远,

如今他们所指出的问题,大多是互市实施一段时间后,北元朝廷察觉不妥而采取的措施。

不过,文官终究是文官,

他们未曾想过,即便不开放互市,大明与北元就能和谐共处吗?

就算如他们所说,大明边境的百姓至少也能获得三到五年的休养生息,

这在过去简直无法想象——原本清晨他们还在忧虑如何让大明百姓安家乐业,

如今话题却已不知不觉转变为,倘若在修养三至五年后关闭互市,是否会引发百姓不满?

这真是……

朱元璋笑着摇摇头,再次低头审视奏疏。

然而,开济的真实想法并未为人所察觉。

相反,曾泰满脸喜色,言语间充满肯定,高声道:

“当今圣上所提之策实乃精辟,依微臣所见,此疏中的每字每句皆如珍珠,针对经济之道见解独特。”

“若照此方案执行,不但可望短期内解决边境困境,更能反补朝廷,有效缓解国家财政压力。”

“实乃一举数得之举!”

身为户部尚书的曾泰提出这样的观点,无疑极具权威性。

其余几位未曾明确表态的尚书,在听闻此议后也纷纷表示赞同。

无论何部门,

尽管边境平民可能与他们的直接关联不大,但无人会对充裕财源产生反感。

故在得知边境居民不仅不必依赖外部援助,还能凭借一项政策自给自足,并为国家贡献丰厚税收时,他们几乎一致赞同。

“曾大人所论深合时宜,若能使百姓自行振兴,同时又不碍国家大局,老夫认为此法可行。”

“曾大人之言确有道理,历来阳谋难离军事支持,汉武帝实施推恩令亦是在平定七国叛乱之后。开大人主张重兵事而轻视边贸,恐有所偏颇。”

......

面对周围同僚对自己的议论纷纭,开济面色如常,内心却对窦澈怨恨至极。 若非那小子从中作梗,自己怎会陷入今日这般境地?

你给我等着!

开济暗中咬牙,面上却丝毫不露痕迹。

当看到大家的意见趋于统一时,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顺手将那份奏疏收入袖中。

又叮嘱几句后,朱元璋难得展露出微笑,和蔼地看着眼前的六部尚书说:

“既然如此,诸位都请暂且退下吧。”

“今日正值元日,不必过于辛劳,随朕一同参加元日宴吧!”

群臣回应,跟随在朱元璋身后,走向奉天殿。

此刻,在奉天殿内,

一大清早,各路皇亲国戚及国家勋贵便纷纷抵达此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