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39(2 / 2)

除了容易酸,还容易变质坏掉。

那样吃了轻则上吐下泻,重则会要人命。

晚上拿回去放盆里解冻,到早上就能用了。

明天早上,他准备吃汤子。

不过自己上次磨得不多,估计这些也不够自己吃到过年的。

李想国也准备过几天再泡一些苞米碴子。

估摸着等到泡好,这些汤面也该吃得差不多了。

找去吴二叔家磨了,这样就够今年冬天吃的。

李想国也不由得想到,之所以东北冬天会把汤子面和粘面子冻起来的习惯。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年代没有后世袋装的水磨糯米粉之类的加工方式。

可能也是考虑湿面在室温下容易变质,这些东西冷冻解冻也不影响使用。

所以,才会把这些东西全都冻上,随用随取。

这个年代东北用水磨加工的东西会再晒干的,李想国能想到的也只有土豆淀粉。

东北农村制作土豆淀粉有两种办法。 条件好的地方都是用机器或者是石磨加水碾碎。

然后除渣沉淀,最后得到湿润的淀粉。

另一种是把土豆洗净堆放在缸里,直接加水浸泡等着土豆腐烂。

再把这些腐烂的土豆搅碎,捞去土豆皮,最后残渣和淀粉会沉淀在底部

再把残渣去掉,沉淀出的土豆淀粉反复水洗、沉淀去除异味。

洗干净得到的淀粉,跟上面的也没太大区别。

缺点就是产率比较低,而且加工过程味道太难闻,也很费水。

漂洗不彻底的淀粉也容易有股臭烘烘的味道。

湿淀粉都是成块晒干的,最多也就是把大块敲碎成小块,晒干就直接装袋子存放了。

隔着袋子摸上去就像一堆的土坷垃,就这样的,还叫\"粉面子\"。

缸里除了装着几坨汤子面的袋子,另外还有几个袋子,装着冻梨、柿子,还有一些别人送的鱼干什么的。

李想国用力提起装着豆包的袋子,小心放进缸里。

随后去院子外面用簸箕铲了些干净的雪撒进缸里,把袋子全都埋在雪下。

饺子这些东西毕竟可以下锅煮,所以冻透以后蘸水再冻一下,可以防止冻得时间久了面皮风干变硬。

但是豆包、肉类想防止水分蒸发,就只能埋在雪里才能避免这个问题。

检查一遍,确认没问题以后,他再拿过来盖帘,把大缸盖好,重新在上面压上大石头。

这样,就不会有老鼠什么的钻进去,把东西给糟蹋了。

每次来取放东西,李想国都会想起前世在网上看到过一些短视频。

那些人会拿着整理箱、不锈钢桶什么的装满水。

冰冻一段时间后,把里面的水倒掉,留下结成壳的冰成盒子装东西。

李想国看了只想撇撇嘴。

那玩意儿纯粹就只能博人眼球。

东北乡下人家,最多也就是过年的时候,找个喂得罗装水冻一下。

敲个洞倒空水,里面放上蜡烛或者是油灯做个冰灯。

正经过日子的人家,谁会用这玩意儿存放东西啊。

哪家还没几个闲着的大缸…

不说别的,就这东西里面装上太多的东西,很可能因为重力作用,贴在底部的很容易就粘在了冰上面。

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嘛。

而且,这东西你往哪儿放?

摆在外面,这是纯粹想着让别人惦记。

放在仓房,还得惦记着到了春暖花开,早点把这东西敲碎扔出去。

更何况,自己身处这个年头,压根儿就找不到适合制作那东西的容器。

真的在缸里这么搞,不等着你犯愁该怎么把它倒出来,缸早都被冰给胀裂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