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41(2 / 2)

即便下锅以后也往往不等定型,就化到开水里。

做出的就只能是一锅面糊糊。

烫过的汤子面,部分淀粉因为受热会糊化,黏性增大。

这样才能保证攥出的汤子绵长顺滑,不容易断裂。

下锅的汤子也更坚韧耐煮,吃起来口感也更好。

毕竟不经过多次尝试,也很难掌握内里的各种细节。

即便李想国也是经历了几次失败,外加向着邻居的婶子、伯母们请教,再多做了几次掌握了这些关窍。

毕竟,即便脑子里有相关的记忆,也不是什么东西只靠着看就能学会的。

不像上辈子时候,很多人已经放弃使用纯手工的方法制作汤子。

都是使用类似手持饸络床之类的工具来制作汤子。

外加着每年因为吃汤子之类的酵面食物中毒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所以也不乏避之不及,干脆不再吃汤子的。

这个年代,攥汤子需要使用汤子套。

汤子套是个一节手指长,两端开口的圆锥体。

一般是用剪成扇面形的铁皮或者铜皮卷起来制成的。

样子有些像蛋糕店的裱花嘴。 攥出的汤子粗细,是由汤子套较细一端的开口粗细决定的。

李想国向灶里添了两根木柴,保证了灶里的火势旺盛。

等到锅里的水再沸腾起来,把汤套夹到右手虎口里边,双手交合搂起一团汤子面,摆在胸前。

双掌用力,手掌间的汤子面受压,就从汤套前面的细孔被挤出来。

同时合抱的双臂在身前划了个半圆形。

这样挤出的汤子就被甩出去,犹如一条黄色的彩带直接落入他身前的开水锅中。

反复重复操作,再用锅铲把不小心甩到锅壁上的汤子条铲到锅里。

还要轻轻搅动锅里的汤子,避免它们聚成一团,粘在一起。

没一会儿,把汤面全都攥好,李想国舀了点水,把盆子里残留的汤子面都洗干净,搅拌一下,看盆里没了结块的汤面,就把水倒进锅里。

再搅拌几下,煮了一会儿。

锅里的汤汁也变得有些粘稠起来,就像够勾芡的羹汤一样。

这才把锅里的汤子盛到盆子里,端进了屋里。

锅里添上两瓢水,李想国也端着炕桌进了屋子准备吃饭。

早上没再热什么干粮,他是就着昨天晚上炒的咸菜吃的这顿饭。

不吃干的容易饿,他倒不太在意。

东北冬天只吃两顿饭是懒得做,外加着天太短省得一天光围着锅台转。

真的到了抢种抢收的季节,半夜起火做饭吃宵夜也是常有的事儿。

又不是法律规定的,只允许吃两顿饭。

自己一孤家寡人,家里又不缺吃的。

又是要长身体的年纪,管它两顿三顿,只要饿了就开火做饭。

毕竟,就算要躺平,也得有个好身体吧。

外加着自己一天闲的都五脊六兽了,做个饭不是还能打发时间吗。

李想国装了满满一大碗汤子。

能看出来,现在的汤子已经做得不错了,至少品相看上去就很不错。

用筷子随便夹起一根,提起筷子,能看到这汤条比筷子还长。

夹在筷子上,颤颤巍巍的弹性十足。

吸到嘴里,软糯弹牙,带着微微的酸味。

再吃口咸菜,又是一番滋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