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急功近利(2 / 2)

朱允炆道:“如何让他不怕我?”

黄子澄:“不如这样,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放了,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让他觉得您还念旧情,暂时不会动他。现在我们只要拉拢住宁王,他就没有造反的机会。如果造反,就会受到我们的南北夹击。这样我们就能腾出手来,先收拾其他的王爷,最后集中兵力,除掉燕王。”

朱允炆一听,这很河狸。

当即一拍大腿,“先生妙计安天下,我得黄先生,犹如得再世孔明而。”

就这么干了,下旨,下密旨,着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偷偷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尽尽孝道。

这三个家伙在哪里住着呢,他们姥爷家,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家。为什么住这里呢?朱重八死了过一周年,三个人吊孝来了,老爹有病了,儿子来替代。一下子就被扣押了。舅舅说,舅母要见他们。他们都是这里长大的,也没有多想,兴冲冲的来到徐府,结果舅母没有见到,门也出不去了,娘亲舅大,舅舅说要替他母亲管教他们一阵子。

据说建文皇帝让他们回家探病的密旨一到,三个家伙连跟舅舅告别都没有讲。偷偷的偷了马就跑了。

建文帝丝毫不担心这会引来什么后果,谁管群臣什么反应,他就害怕没有搞死这么多叔叔的机会。他很高兴,黄老师又找到了确凿的证据,处理了岷王朱楩。

看看生儿子多的坏处吧,没有几个是让人省心的。除了彩礼房子以外,还要相互打架争遗产。

眼看着第一个小目标完成了,北方的喜讯也传来了,终于有人告朱棣谋反,而且有确凿的证据。

朱允炆和黄老师在大家焦急的态度里相视一笑,目的终于达到了。

燕王,你终于忍不住了吧。你觉得你的府邸很严密吗?我们有卧底,就等着这一天了。

朱允炆真的很聪明,不然朱重八不会选他做皇帝,然而,朱允炆太着急了,很像我们现在的一些得理不饶人的人。自以为占着理由就把人往死里逼。最后自己也落不到任何好处。

有人说,太子朱标不死就好了,太子不死,朱允炆兴许连皇位也坐不了。他不是常氏的嫡长子,以蓝玉的性格,他很大可能还是当不成皇帝的。

如果朱标不死,蓝玉可能也不会死,很多功臣也不会死,天下肯定是另一种可能,只不过没有可能,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朱允炆不听大臣的话,委委屈屈的多活几年,大概皇帝是合格的。只是他太着急,就像年轻人觉着自己抓住了时代的风口,最后无奈破产自杀了是一样的。

所以,福祸相依,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如果,只有当下和未来。

-----------------

这本书写着写着觉得写远了,但是没有办法,自己不想修改历史,积累的不够,慢慢的写岔了。一开始准备写永乐大帝的,想着把《永乐大典》藏在三清山里。想着是朱元璋看透了文官们的本质,于是派了道衍去保护朱棣,所以才有了姚广孝那么大胆的言论。初始设置的姚广孝是道佛的集大成者,是朱元璋的后手,写了《道余录》,目的就是为了处理儒家的那些崇拜者。准备让他和三清山联系上,后来发现三清山和他确实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和朱允炆干系重大。不得已修修改改的。已经不知道自己会写成什么样子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