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兵变(1 / 2)

另一边,宋安脑子里几乎下意识地开始回忆起有关吴桥兵变的记忆。

说起吴桥兵变,那就要先说登州火器营。

和后期的清朝不一样,明朝对于火器的重视程度,可是相当之高的。

特别是在1626年(天启六年)的正月,袁崇焕运用红夷大炮在宁远城大败后金的八旗精兵,甚至让后金首领努尔哈赤负伤吐血,这场战役使得皇帝和满朝文武都深刻意识到了火炮的决定性作用。

于是,宁远之战之后,明朝通过葡萄牙商人在澳门购入了大量的红夷大炮,并引进了众多的铸炮工艺专家和军事技术人才。经过数年的发展,明朝不仅能够大规模制造国产火炮,而且还能仿制红夷大炮,并且训练了一大批经过葡萄牙专业培训的炮手。

机会成熟时,明朝最终在山东的登州建立了一支专业的火器部队,这便是登州火器营。

至于为什么选择登州,那是为了配合山海关、宁远建立东西两阵线,全面恢复辽东地区的局势。

为了建设这支火器营,明朝投入巨资,总共装备了23门红夷大炮和236门中小型火炮,还有1380支火枪。

负责建设和管理登州火器营的是上海人孙元化。

孙元化是当时学术界的权威人物徐光启的弟子,拥有举人的功名,热爱数学超过传统八股文章,撰写了《几何用法》、《泰西算要》和《几何体论》等多部科学专著。

孙元化尤其醉心于火炮技术,他的著作《西法神机》将数学知识与火炮技术相结合,对火炮的精确打击和弹道测量有着重大的贡献,其水平与同期的西方技术不相上下。

当时的监军佥事王徵和总兵张焘也都精通火器技术。而葡萄牙籍教官西劳经、陆若汉等人在优厚待遇的吸引下,认真教授,培训出了600名专业的火炮射手。

此外,登州火器营中还聚集了大量来自西洋的铸炮匠。明朝还从广东向英国购买了26门舰炮,并建造了炮船。

可以说,为了打造这支火器营,明朝倾尽了全力。

这种付出是有回报的。

在崇祯三年(1630年),登州火器营表现出色,先后收复了被后金占领的永平、滦州、迁安、遵化等地,朝野振奋,这场战役被称作“遵永大捷”。

然而,好景不长,在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在皇太极的领导下,派出5万兵力包围辽西走廊东段的重要关口——大凌河。大凌河城尚未完全筑固,守将祖大寿陷入窘境,渴望得到援助。

期间虽有三次援军试图解围,但均在途中遭到后金军的截击和击败。辽东的局势急剧恶化,最后大凌河告急,祖大寿领导的部队因粮草断绝选择投降清军。

事实上,在大凌河之战初起之际,明廷本欲调遣游击将军孔有德率领登州火器营赴辽东支援,然而孔有德畏清如虎,一路上磨磨蹭蹭,先是乘船前往,然后借口遇风浪无法成行,最终转而陆走。

当他们路过沧州吴桥县补给时,与当地民众发生了冲突,局面紧张。

那时,有一个名叫王象春的东林党领袖,其家仆在市场购买鸡肉,途中遭到登州火器营士兵的强买,此举激化了矛盾。王象春随即带人羞辱并囚禁了该士兵,引发了军士们的激怒,导致士兵哗变。

孔有德无法控制部众的愤怒,面临可能的死罪,于是他选择了叛变,并率军回到山东登州,接连攻取了临邑、陵县、商河、青城等城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吴桥兵变”。

登州参将耿仲明,是孔有德的旧交,率众当内应,于是很快登州城即陷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