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一脚踹出文学热24(1 / 2)

筑城,《山花》编辑部。

“奇了怪了,这期杂志都卖了三十万册了,还是供不应求,什么时候华夏对纯文学的热情这么高涨了?”

何锐想不通,印刷厂的机器都快印不动了,如果不是印刷厂不给力,这期杂志的销量会进入一个恐怖的境界。

印刷厂的厂长向何锐反馈,“不能再印了,机器受不了。”

筑城的工业基础相比京师还是差得多,一共也没几家印刷厂。

总不能全部都印《山花》,其他的报纸刊物全都不印了吧。

至于京师就没这个顾虑了。

《京师文艺》编辑部。

“哈哈哈,李编辑,你可真是慧眼识英才啊,这期杂志虽然都是转载的,但是我们一下卖了五十万册。”

“是啊,要不是《山花》放开转载限制。

让其他的报刊杂志也在转这篇文章,我们还能卖得更多,说不定比《山花》还多。”

李陀笑了笑,“我们绝对卖的比《山花》多。

我在筑城当过产业工人,筑城的底子我大抵是知道的,他们的产能有限。”

说完,王蒙叫走了李陀,把李陀带到办公室,表情凝重:

“李陀,现在的情况可能不是很好。”

“怎么回事?我觉得情况应该很好才对,全国的读者们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反响很不错,这几天不断有读者寄信来。”

说完,李陀觉得这样还不够说明形势稳中向好,继续补充:

“而且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各大报刊都出现了一些文艺方面的评论,而不全是政丨治方面的。”

说着,李陀快步离开办公室,也不管王蒙,去到自己的办公桌上找出刊登得有自己觉得很不错的评论的报刊。

“啊,在这儿。”

找到后,李陀又迅速跑回王蒙办公室。

“你看,冀省的《莲池》上,这个叫做莫延的,分析的就很不错。”

“现在形势分明很好嘛,而且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是稳中向好。”

王蒙摇摇头,李陀搞文艺还行,文学眼光和文学嗅觉都是一流,但是政丨治嗅觉不够。

“李陀,你不懂行。

现在需要有更强力的人物出来站台,不然是保不住刘云的,不论是你我,还是这个叫莫延的都不行。

如果没有更强力的人物站台,你我只是延缓一下他们的攻势,而不能取得胜利。”

王蒙的眼神很锐利,现在的情况看似安全,有大批读者都在解读,但没有上层建筑的群众基础,只是乌合之众。

没有上层建筑,群众基础未必是件好事。

李陀明白了,当下着急起来:

“那怎么办?不然处分我吧,这件事从根子上是我挑的。

没有我坚持,《山花》不会发稿,《京师文艺》也不会发稿。”

王蒙微微皱了皱眉,感到困惑不解:

“怎么别人还没放枪放炮,你就原地投降了?”

李陀淡定了,看来王蒙已经有招了。

“嗨,你有招了对不对?你有招了还跟我装什么蒜啊!”

王蒙把身躯从椅子里站起来,朝摆放着花草绿植的窗边走去。

“我是有招,你把《十八岁出门远行》给我看那天,我就给巴老去信求助,但现在我都没收到回信。”

李陀惊呆了,“巴老?”

巴进,活化石级别的大作家,在风气陈旧、思想僵化的时代,多次救新锐作家于水火。

“王蒙,你这招不地道啊,万一把巴老拉下水怎么办?而且巴老在沪市,就是出手恐怕也晚了。”

“我还能不知道吗?所以我还去找了毛盾先生。”

“毛盾先生你也找了?”

“那当然,不然我怎么会敢发《十八岁出门远行》。你做事厚道,但是不够老道。”

毛盾先生热心于提携青年作家,文学大家的他作品丰硕,为人谦和,素有“文艺园丁”的美誉。

毛盾先生的资历比巴老要硬得多。

毛盾先生入党的时间比陈总、叶总他们还早,后来虽然脱党,但也被总理作为党外人士看重。

前不久,刚当任全国政丨协丨委丨员会的副主丨席。

李陀服了,怪不得王蒙能当领导,这能耐就不是他能比的。

“你厉害!”

王蒙对李陀的夸赞无感,“找归找,但是现在两位大前辈,都还没什么动作。

如果两位不出手,事情就只能拖和等了。”

李陀的视线在屋内游移,“明白了,形势不妙啊。”

“所以啊,做好准备,我们不必投降,但也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

……

黔省,息烽县中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