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以刘云为例,高明得多!26(2 / 2)

不过巴老忘了给王蒙回信。

而且他还忘了,给《文汇报》投稿的时候走走“后门”,直接找他们的领导。

这样的话,只凭“巴进”二字,发稿也会是想不到的快。

哪怕他们已经把明天的报纸排版做好下印了,一旦收到巴进这篇文章,他们也会不顾损失,立刻把文章加进去。

巴进没去找他们的领导,没走后门,这样的投稿在报社属于自由来稿。

而自由来稿,报社的人一般看得慢。

现在还算好,只是看得慢,搁在后世,大报大刊直接不看自由来稿,或者一两年、两三年一次随便看看的情况也是常有发生。

举个例子,《京师文艺》改名《京师文学》,现实中的《BJ文学》曾经放出话来:

未来三年的稿件都排满了,不接受投稿,你就是投,他们也不看。

很多人过稿了《BJ文学》,排队排一年也排不上,上不了稿。

言归正传。

因为巴进忘了给王蒙回信,也忘了找人走后门,所以王蒙还以为巴进不想出手相助。

然而当《文汇报》报社的人,在自由来稿中发现巴进的大作,并将其见报发行时,全华夏都在震惊:

“老爷子竟然还活着!”

不少人都以为巴老没了,巴进借这篇文章让人知道自己还活着,同时续写自己的文学生命。

《文汇报》报社的不少社员都笑麻了。

他们之前眼馋《山花》和《京师文艺》的亮眼销量,没想到他们还有机会吃到《十八岁出门远行》红利的机会。

不少报社工作人员在探讨:

“这《十八岁出门远行》有这么好吗?全华夏都在讨论,好热闹啊!”

“我觉得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挺好,真的是精品中的精品!”

“哦?你看懂了?”

“那倒是没有,但是不明觉厉嘛!巴老都说好的东西,肯定好!”

“我也觉得好。”

“哦?难道你看懂了?”

“不是,我们这期报纸卖得挺好,这个月的职工福利一定很好!”

“是啊,这么看来,这篇文章造福了我们啊!”

“《十八岁出门远行》造福了我们啊!”

《谈<十八岁出门远行>》·巴进(节选):

“最近在我国首都京城和西南筑城等大杂志上,如《京师文艺》、《山花》,发表了一篇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有人公开反对,有人说‘发这样的稿子’是在否定我们的道路,主张别人的道路。”

“有人甚至说这篇小说非禁不可,已经发行的报纸刊物非追回不可。总之压力不小。”

“我看发行总比追回好,因为这究竟给我们保全了一点面子,而且阐明了一个真理:

我们的青年并不是一思考就起坏心思,他们有崇高的革丨命理想,新华夏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据说老年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持反对态度的多,我已经踏过了七十岁的门槛,是早已达到法定退休年纪的老人。

可是我很喜欢这篇小说,我认为这是一部好小说。”

“我是五十几年前的青年,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

“难道今天伟大的现实,社丨会主丨义祖国繁花似锦的前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就不能吸引我们的年轻人?”

“今天的青年,拿《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作者刘云为例吧,他们比我们那一代高明得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