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劝业(1 / 2)

天才回村的消息,不一会就传遍了全村。

往日里躲着走的各路哥哥嫂子,叔叔大爷,全都莫名而来,想问一问究竟。

尤其是还沾着一点亲戚的于家大叔,他家一儿一女,也有想培养大学生的心思。

方妈妈热情的拿出茶水和瓜子招待着,脸上的笑容,比闺女考上大学的时候还多上三分。

方爸爸在村里吹嘘了半个月,已经翻新不出花样了,这回儿子回来,终于又有了新的补充内容。也跟着大伙一起听方心同白话。

夏天本来就热,农村的屋子也不大,一会就待不住人了。

大伙转移到院子里,幸亏老方家房后种着六棵大杨树,能制造足够的阴凉。

方心同被围在中间,坐在一条板凳上,一边啃着黄瓜,一边讲解。“我这一靠自学,二靠培养。等我姐冬天寒假了,补课的事儿你们找她,我就是试验田,效果多好啊。至于自学方面,我觉得应该把村里的公房收拾出来,给孩子们做个自习室。这样大伙轮流看着,也省着小孩到处乱跑,摔着碰着的。”

要是让村里的孩子们知道了“同同哥”这么坑人,晚上准来砸老方家玻璃。

“只要弟弟妹妹们肯学,我家里我跟我姐的旧书,都可以捐出来给大伙用。要是缺什么资料,我也可以带着大伙去县城书店购买...”

“教育是对穷人的福利,也是咱老百姓最便捷的翻身途径。不读书,就只能一辈子给人卖苦力,当牛做马...”

如果没有方心同跳级这件事情,生产队的公房两年后就会被受灾的老宋家占了。

村里直到“书香中国”项目推行的2018年,才在小卖部边上做了个三十平的阅览室,可惜那时候村里连人都没剩几家了。

对于手头一向不宽裕的农民,集资搞文化建设,显然是高端了点。

不过老于大叔认准了培养大学生这件事,决定带头冲锋。

“我大侄子说的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村里有手艺,木匠活、瓦匠活都花不着钱。也就是买点玻璃,弄点木料的事。我老于家俩孩子,这事儿我先掏500块,大家算一算,一个孩子掏200,最后要是不够了,我于敬沿兜底。”

有那个心眼小爱算计的,心寻思自己不是来看热闹的么,怎么突然改成集资了。

有心想跑,可村里有头有脸的几家都在。这要是让人记心眼里,以后可就不好在村里办事儿了。

也有能年头通达的,觉得小天才就是不一样,不但自己聪明,而且真仁义。自己出息了,绝不忘了乡亲们。

就这样,老于大叔带头,队长配合,方心同出主意。在村小停办了十年之后,村里又一次有了文化教育机构。

在方心同的规划下,自习室有两个用途。

孩子们白天上学,大人可以把这里当阅览室用,读一些农业书籍、杂志什么的,也可以看看闲书。

等孩子们放学了,每天到七点之前,归上自习使用。

之所以这么搞,他是想再努力一把,看看能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给自己多少贡献点气运值。

到了晚饭时候,大伙终于散去。

屋里只剩下老方家三口人,享受亲密的“团聚时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