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赚钱二31(1 / 2)

晚上的时候,三口人坐在炕上开始盘账。

把借条一张张数出来,把欠人家的礼钱也算上,再有一些赊借的种子化肥钱,应缴未缴的农业税1700多块。

一番核算,老方家总计积欠24000多块。

剩下的这点山地的玉米,估计能顶账一万出头。家里还有两头牛,少说值个一万块。现在土地承包费很便宜,一亩也就200,抵不了多少账。再家里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总不能把新盖的房子也买了,而且村里估计也没人买得起。

方心同本打算就是让父母做个小生意,一个月赚个两三千的辛苦钱,却没想到家里的窟窿这么大。

自己家这样,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家也差不多,不是一年白干,就是少赔进去个大几千块。

估计盖房和娶媳妇都要推迟,甚至有的人家,也会像老方一样,打孩子学费的主意。

如果单纯的做大豆腐、干豆腐,一半一半的利润,以俩个人的精力,一天顶多也就赚个200块。

而且这是拿后世“日结工”的标准来作衡量,等于把自己父母当牲口来使唤。

如果兼顾生活品质和身体承受能力,俩人一天赚100块,已经很费劲了。

豆制品里最为暴利的其实是豆浆跟豆花(豆腐脑),一斤豆子,能出七八斤的豆浆或者十五斤的豆花。

要是自己家能在县城里卖这个,那还账就轻松多了。而且父母也不至于过度劳累,再把身体搞出来什么毛病。

想到这里,方心同挑衅的问老方。“我在街里吃过一回南方人做的豆腐脑,五毛钱一大碗,老好吃了。不是咱这边用木耳和碎鸡蛋做的卤子,有肉沫,有炒黄豆,还有辣椒油。后来不知道怎么搬走了,第二回再去没看着。”

一句话说到老方的痒点上,“那有啥稀奇的,我当兵那个时候,也在部队做过豆花。四川那边的人这么叫,吃东西愿意放辣椒。我跟你说,豆花就是没沉淀好的豆腐脑,豆腐脑就是没压制的大豆腐,大豆腐就是没挤水的干豆腐。那时候还没你呢,在生产队的时候,咱家天天喝豆浆吃豆腐脑。”

“你说那个豆腐脑能好卖么,一碗卖那么贵,大豆腐才一块钱一刀。城里人也不傻,人家能花那个冤枉钱么?”

方心同见老爸上钩,开始了上课模式:“你一年挣几个钱,城里上班的一年挣多少钱?你一天多少闲时候,人家上班的一天时间多着急。一早上不做饭,无论是喝粥吃包子,还是找个地方吃面条,最少要花两块钱。你觉得五毛钱一大碗豆花还贵么?吃不饱,在来跟油条,或者两个大包子,这在城里是很正常的花费。”

“让你这么说,咱家还得开个早餐店儿?”

方心同心里忍不住吐槽,自己的老爹真是没有一点商业头脑。

“开啥早餐店啊,新店养三个月,到时候别人不会也卖豆花啊。咱给别人供货,等到了城里,你做出来成品之后,先送到各个早餐店去谈合作。咱不自己零卖,有要的,自己取货也行,咱自己送货也行。豆浆、豆花为主,剩下的做大豆腐,再卖不掉就做成臭豆腐。”

虽然觉得儿子做豆腐不行,但这个思路大差不差。

自己的强项在能吃苦和有技术上,不能舍本逐末,跟别人去抢开粥铺和包子铺的生意。

不过他还有一个担心,做豆腐最重要的是原料。一个是大豆的品质,另一个是山泉水。

这个方心同也早有准备,讲了城西哪个村的井水口碑好,大豆到时候可以去哪儿收。方妈也跟着合计,越聊越觉得可行。

三个人商量一致,明天一早,赶第一班客车去县城。

第二天,方妈翻箱倒柜,找出来家里压箱底儿的三千块钱,拿出来一千当做急用,剩下都带上了。

第一班客车人比较少,这次也没人在上面抽烟,方心同第一次体验了不晕车的自由。

到了县城,老方着急去看房子,他却拉着老爸老妈在城里逛起来。

依照后世的记忆,剩下的就临场发挥。他一片一片的给老方介绍,这是什么片区,有没有企业或者机关,居民区的商业网点在哪里,还挨个早餐店去看看消费情况。

一直逛到十点钟,县城就差不多逛完了。

常驻居民只有十几万人的城区,其实也没多大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