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有枪(1 / 2)

接过士卒递到手中的书信,杨天佑打开看了两眼之后不禁眉头紧皱了起来,等把短短的一封书信看完之后,杨天佑的脸色越发严肃了起来。

“所有人集合!有紧急军情!”

正在数着手中五铢钱的黄如虎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随后就是躲在树林边缘给【游檄士卒】头目“收尸”的刘奴儿。

其他的士卒们在听到杨天佑的命令之后,先是愣了一下,随后才慢吞吞的放下了手中的财物品。

看着几人的表现,杨天佑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但是又想到黄如虎和刘奴儿两个人,杨天佑的眉头最终还是舒展了起来。

等到所有人都站在杨天佑的面前之后,杨天佑的脸上早已经看不出来任何表情了。

迎着杨天佑的目光,新加入的几人不由得略有些心虚的低下了头。

杨天佑也没有责难他们,只见他举起了手中的书信。

“我手中现在有一封紧急军情,这份情报关系着我部黄巾军的生死之事。”

见着杨天佑脸色严肃,口吻严厉,众人纷纷抬起头来看向了杨天佑手中的书信。

“刘奴儿黄如虎。”

“属下在。”

“现在我要将这封紧急军情尽快送给屯长,所以我决定骑马先行一步,你二人将此处拾掇妥当之后即刻带着兄弟们在后方跟上。”

“属下……属下明白了。”黄如虎本来略有些胆怯,随后仿佛是想到了什么,语气坚定的回答到。

至于刘奴儿,这个愣头青还没消化完杨天佑方才的话语,就听到杨天佑继续命令到:

“我走之后,队伍中所有事情都要听黄如虎和刘奴儿兄弟的,如有半分疑问,尔等大可等回到营寨之中找唐屯长告状。”

“但是如果对他二人的命令有一丝质疑,休怪我杨某人翻脸不认人!”

杨天佑在下答完命令之后,深深地看了众人一眼,随后转身就走,丝毫没有给他们发问的机会。

见着杨天佑翻身上了马匹枣红马之后,众人这才反应过来,纷纷看向了黄如虎和刘奴儿。

刘奴儿依旧是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

“俺这是……被杨大哥看中了?”

看着刘奴儿呆愣不语的样子,众人全部把目光放在了一旁的黄如虎的身上。

这向来内敛的汉子额头上立马流出了几颗冷汗,但还是装作一脸平静的样子,学着杨天佑的姿势对几人吩咐到:

“方才缴获已经收集的差不多了,咱们现在立刻带好兵器干粮,骑术好的人随我骑马,不好的人照样骑着驴子和骡子。”

“除了粮食兵器财物以外,其他的所有东西全部丢掉,别打他们衣服的主意了!”

“现在立刻开始拾掇!”

听着杨天佑的命令,几人虽有迟疑,但是还是一同应了一身,各自忙各自的去了。

黄如虎在下达完命令后松了松在衣袖里微微颤抖的双手,随后一把拉着旁边的刘奴儿向着马群走了去。

……

纵马奔驰着的杨天佑此时还不知道这边的情况。

“只希望黄如虎和刘奴儿这两个人能顺利完成任务吧。”

“毕竟也没有让他们收缴几人搜刮出来的战利品,仅仅是让他们把人马平平安安的带回去就行了。”

但是这大柳乡的朱家,还是有几分能耐的,竟然已经控制住了起义的黄巾军,还提出了解决办法。

不过细想起来也不算离谱,毕竟前世历史上的黄巾起义虽然跨州连郡,几十万人八州并起,看起来声势浩大。

但是等大汉朝廷反应过来之后只用了短短九个月就覆灭了黄巾军的三大主力部队。

并且张角虽然说在民间朝堂有着不少的信徒人脉,甚至不知道怎么说动了内廷的中常侍一起造反。

但是那满朝文武可不全部都是酒囊饭袋之徒,早在181年,当朝司徒杨赐,在和刘陶交流的时候就提到过,张角信徒众多,并且上到朝堂高官,下到百姓庶民,全部都有他的信徒。

并且这些人还分布在大汉朝廷的各个地方,甚至最为偏远的交州幽州都有他的信徒,这恐怕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为此还给灵帝刘宏同样上奏过,说要将张角召集来的的流民遣返原籍,削弱他们的爪牙,然后再诛杀张角手下的众多渠帅渠帅。

这样子确实不失为一个解决太平道问题好办法,但是……

也没有过很长时间,杨赐就被免职了,所以他的那份奏章也就被留在了朝廷之中,也不知道汉灵帝最终是无缘得见,还是没当一回事。

而且张角的太平道搞得那么大声势,要说各州郡县完全不知道,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只不过这些人不知道是因为太平道吸收了大汉朝廷立国的黄老之道觉得这是劝人向善的善教。

还是因为各个州郡的父母官有着自己的考虑,最终只是相互通气了一番,最终也同样默契的选择了没有上奏。

甚至就连张角本人都是亲自如果京师洛阳的,并且是为了亲自窥探大汉的虚实才去的。

直到又过了两年,也就是183年,刘陶感觉到太平道的现在实力越来越膨胀了,所以又重新向刘宏提到了杨赐当年的建议,但刘宏不知道是怎么考虑的,最终还是没有采纳杨赐的建议。

并且还让又提出此事的刘陶哪凉快哪待着去,实在不行了回去去读《春秋》去也行。

(圣王以天下耳目为视听,故能无不闻见。今张角支党不可胜计。前司徒杨赐奏下诏书,切敕州郡,护送流民,会赐去位,不复捕录。虽会赦令,而谋不解散。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觇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宜下明诏,重募角等,赏以国土。有敢回避,与之同罪。”----《后汉书·刘陶传》)

(“帝殊不悟,方诏陶次第《春秋》条例”。)

一直到184年,也就是中平元年,张角的徒弟唐周,向朝廷告发了张角的太平道真的造反了的消息之后,灵帝刘宏这才想起刘陶的话,并且将那位奉旨读《春秋》的刘陶又一次升为了尚书令,并且还追封了刘陶为中陵候。

……

杨天佑脑袋里回想着,前世为了和人争辩在中平元年黄巾军起义之前到底有没有人察觉到张角的野心,他可是废了好大的劲儿查到的各种资料。

杨天佑的心里不由得蒙上了一层阴影,随后更努力的驾驭着身下的枣红马向着十多里外的朱家村奔驰而去。

胯下的马匹仿佛也感受到了新主人的急切,猛然间提起了速度狂奔了起来。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