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征伐辽东(1 / 2)

大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曹叡丝毫没有春节假期的喜悦,而是感到十分的郁闷。其郁闷的原因只有一个:辽东公孙渊。

辽东的公孙家族可谓三国时的一大奇观。早在董卓时期,投机商人公孙度盯上了辽东地区这一巨大的市场空白,自立为辽东侯,脚踢敬老院,拳打幼儿园,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俨然成为“辽东版”高启强。为拉拢这位“黑道巨擘”,曹操向公孙度伸出了橄榄枝:封武威将军,永宁乡侯。但励志成为“王的男人”的公孙度怎么会被这小恩小惠迷住了眼?表示:我在辽东称王,区区乡侯算个什么!

可惜,志存高远的公孙度死的早,错过了和曹操“逐鹿中原”的机会,其子公孙康承袭辽东。公孙康觉得,老爹我是比不了滴,曹家咱也是惹不起滴,只有欺负欺负弱小,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这样子的!于是,在公孙康执政年间,主要政绩如下:1,斩首袁家兄弟,首级献于曹操;2,大破高句丽,陷其国都。(高句丽:怎么倒霉的总是我)

公孙康同志虽然也是有儿子的,可惜他死的太早,孩子太小,众人推举他的他的弟弟公孙恭“继承大宝”。可惜公孙恭体弱多病,最后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逼退位”。

公孙渊本来是公孙康的次子,但是长子远在曹魏做人质,这个次子就顺利“递补”成为长子。在夺了自己老叔的大权之后,为了试探曹魏的反应,公孙渊遣使表示:虽然咱这辽东分公司总经理的入职程序不太符合流程,但是咱这颗心还是忠于大魏集团滴!

当时的曹叡还没空搭理公孙渊这个小丑,因为当时的战略重心都在应付诸葛亮和孙权的两方进攻。为避免曹魏的秋后算账,公孙渊遣使向孙权臣服。本来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孙权似乎是喝假酒上了头,觉得是自己的“王八之气”影响到了远在辽东的公孙渊,下诏封公孙渊为燕王,执节督幽州,领青州牧,辽东太守,并派张弥,许晏携带珍宝印绶授予公孙渊,顺便再去辽东买一些战马。公孙渊表示:啊?你来真的?还有,这么多钱都是给我的吗?

有道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送上门的肉可不能不吃啊!于是公孙渊狠狠戏耍了孙权一番,抢了孙权的军费,砍了使者的人头送到了曹叡那里。曹叡表示,你和孙权那点破事真当我不知道吗?现在先给你个乐浪公的位子哄哄你,等我抽出空的!

终于时间到了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征召公孙渊。公孙渊当然不来,毋丘俭带兵前往,失利,战败而回。

一向对辽东采取怀柔政策的曹叡终于忍不下去了:他奶奶的,没完了是吧!那个谁,你也不用再在关中领兵了,诸葛亮不是死了嘛,给老子滚回洛阳来!

没错,被曹叡看重的将领正是之前在关中与诸葛亮对峙的司马懿。

和许多人印象中的不同,司马懿的军旅生涯并不算特别长。他从46岁才开始领兵,并且在此之前,主要战功就是当缩头乌龟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也正是这两场反“北伐”的胜利让司马懿的名声显露于魏国军界(也不排除女装癖的名声),但真正让他名声尽显的,正是这次远征辽东。

鉴于之前毋丘俭兵败的经验,曹叡打算派四万中央军跟随司马懿远征辽东。

要知道,当时的魏国国防主要分为三个地区:关中军区,主要防备蜀国;淮南军区,主要防备吴国;幽州军区,主要防备少数民族。这四万中央派遣军,主要属于救火队长的角色,哪里需要哪里搬。而这次曹叡敢把四万兵力派遣出去,除了他打算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不在了。

拿到了兵权的司马懿并没有开心,他十分清楚,辽东之所以难打,不仅因为公孙渊兵精粮足,更重要的,是远。

假如你是讨逆大军中的一员,你会发现,从洛阳出发时,还可以坐船到邺城,但是从此之后只能靠两条腿走路了。

为什么坐不了船?拜托,京杭运河还有三百年才能开通呢!

什么?你说马?兄弟,朝廷是不会给每个士兵配一匹赤兔马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