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蜀汉败亡(1 / 2)

随着三次淮南叛乱的结束,司马昭的势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仅在第三次淮南叛乱平定后的数月,朝中就有人提议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眼看篡位的事情要提上日程,皇帝曹髦感到空前的紧张:这大魏不会亡在我的手里吧?!

可惜的是,现在的三国不再是英雄辈出的三国初期,也不是相对稳定的曹丕时代。在司马昭绝对实力的碾压之下,曹髦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徒劳。在长期的压抑与失败之下,曹髦终于爆发了。

景元元年(公元260年),不堪受辱的曹髦率领着还忠于自己的的宿卫和侍从大声鼓噪,从宫里杀了出来,向司马昭发动了史无前例的自杀式攻击。

这下事情麻烦了。

众所周知,从上古以来,相当皇帝只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做“禅让”,就是说你的文治武功太过高超,现任皇帝觉得你太牛逼了,干脆把皇帝让给你来当。典型代表如曹丕、杨坚;而第二个方式叫“征讨”,就是说现任皇帝太垃圾了,搞得全国上下民怨沸腾,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这时你从天而降,率天兵天将救万民于水火,典型代表如刘秀、李渊。在这两种方式之外的方式叫“谋逆”,属于大赦天下都不赦免的重罪,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千万人唾骂的!

基于以上认知,大家谁都不敢和曹髦动手。

眼见曹髦带头冲锋,没见过这架势的众人纷纷后退,一脸懵逼的向领导反映:这啥玩意啊?皇帝带头冲锋我们咋办啊?

司马昭的死忠,贾充(那个拜访诸葛诞的家伙,希望大家还记得这个名字)适时站了出来,并表示:大家不要怕,弄死他!

最后,一个头铁的兄弟,成济,抽出长矛,干掉了曹髦。

追求快速通关的曹髦都没有见到最终BOSS,就死在了路上小兵的手里,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曹魏皇族最后的尊严。

得到消息后,司马昭懵圈了。

虽然此时的司马昭权势滔天,但篡位的时机还不成熟,就这样把皇帝干掉在大街上,堵得住朝堂众人的嘴,也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啊。

没有办法的司马昭打算杀几个人替他背一下黑锅。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舍不得杀;那个弄死皇帝的兄弟叫啥来着?哦对,成济兄弟啊,这口锅就你来认领一下吧!

成济得到消息后人都傻了。老子为你杀了皇帝,你转手就把老子卖了?过于气愤的成济光着膀子蹿到房顶上对着全城百姓破口大骂,最后被箭射了下来(想想画面竟有莫名的喜感),这下司马昭的名声真的是顶风都臭八百里了。

就这样,内政一团糟糕的司马昭只得寄希望于军事上的胜利来安抚一下反对者的情绪。被司马昭选中的正是——蜀汉。

司马昭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进攻蜀汉呢?

这就要从蜀汉的内政说起了。自从诸葛亮死后,蜀汉没有了“定海神针”,接任的蒋琬、费祎在对魏政策上采取了“小打小闹”的方针,在不耗国力的情况下也表示了自己“勿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思想。但情况在公元253年发生了变化。这一年,费祎遇刺身亡,没有了中央压制的姜维开始了放飞自我。同年,吴国诸葛恪进犯淮南,姜维率军数万出石营,粮尽而退;公元254年,姜维自狄道出兵,克河关、临洮,折荡寇将军张嶷;公元255年,姜维率军出狄道,大胜,杀敌数万;公元256年,姜维出祁山,大败,折军数万;公元257年,正逢淮南第三次叛乱,姜维出骆谷,无功而反。

连续五年,年年不落。虽然精神值得肯定,但空耗国力,战果寥寥,这理所当然引起了蜀汉众人的不满。著名的反动文章《仇国论》便于此时诞生,并得到了国内诸多大佬的响应。被同事们推到风口浪尖的姜维沉寂四年后,于公元262年又一次力排众议(这次不仅是朝中,很多军方大佬也明确反对),出兵伐魏,再一次被邓艾击败,后退守沓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