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武帝驾崩(1 / 2)

司马攸死了。在解决了自己心腹大患的同时,司马炎慕然回首,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自己竟然无人可用了。

在司马攸就藩事件发生之前,以张华为首的清流派成员担任着皇帝心腹重臣的位置。但在司马攸事件发生之后,以张华为代表的清流派成员不愿迎合皇帝的私心,纷纷加入了声援司马攸的队伍。这既导致了张华等人政治前途的断送,也导致了司马炎心腹位置的缺失。至于以荀勖为首的奸佞党成员,司马炎深知,与他们的合作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这拨人遇到事情第一个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一旦局势有变,估计二话不说就会把枪口掉转指向自己。数年之前自己病重时,贾充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其他的势力就更让司马炎倒胃口了。司马家的宗室势力,简直就是司马衷的天然反对派,排除。司马家的姻亲势力,似乎也不是那么可靠(典型代表王浑、王济),排除。自己还可以用哪些人的力量为司马衷保驾护航呢?

深思熟虑之下,司马炎终于想到了两拨势力。其一,是以杨骏为代表的杨家人势力;其二,是以司马遹为代表的近亲宗室的势力。

杨骏,男,弘农杨氏出身,自身却粗鄙不文,相当不受其他士族的待见。其女杨艳、杨芷分别为司马炎的两任皇后,其弟杨珧、杨济也为“奸佞派”核心人物,在司马炎VS司马攸一事中出力巨大。司马炎一琢磨:你杨家的利益和我那傻儿子的利益是深度绑定的,自身又不受别人待见,由你来为我那傻儿子保驾护航再合适不过了啊!

而第二波势力就说来话长了。司马炎认为,即便司马家的诸位宗室不支持司马衷继位,但还有另一波宗室肯定会对此持支持态度——这拨人就是司马炎的诸位儿子们。

对于远亲来说,司马家谁当皇帝无所谓,反正又轮不到我自己。我只在乎谁当董事长能让公司盈利多一点,年终分红的时候我还能多拿点钱。但司马炎的各位儿子可就不一定了,原因很简单:把皇位留在司马炎这一脉,就说明我们还是有希望继承皇位的啊!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咸宁三年(277年),司马炎大封自己的儿子司马玮、司马裕、司马允、司马该、司马遐为王;太康十年(289年),司马炎再次调整了诸侯王,又一次将自己几个儿子的封国进行了调整,并让他们都督一方军事;而司马炎之孙、司马衷之子、名义上西晋集团的“三代目”司马遹也成为了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他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广陵王——要知道,广陵这地方可是谣传说有天子气的。

但是,在太康十年的这次册封中,司马炎的另一项人事任命就大有深意了:他将宗室王爷里的老好人司马亮封为大司马、大都督。

司马亮,男,司马懿的第四子、司马昭的弟弟。这位老王爷德高望重,不过才能平庸。早在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的时候,就带着这个弟弟随军出征,可惜白捡的功劳司马亮都没捡到,反而是朝廷军极少遭遇败绩的军队之一。而后,司马亮受命平定秦凉之变,再次徒劳无功。不过司马炎就看重了司马亮这一点:这个人要能力没能力,要野心没野心,把他捧起来,正好给司马衷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在中央起到牵制杨骏的作用嘛!

安排妥当之后,司马炎觉得这下终于稳了,内有杨骏与司马亮互相制约,外有诸王拱卫皇室,自己的好孙子又被提前加封为王,这等司马遹一成年,妥妥的就是个顺顺利利的权力转移啊!这还能有什么幺蛾子发生么?

事实证明,不仅有,而且还有很多。

太熙元年,司马炎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杨俊终于露出了自己的毒牙。眼见司马炎时日无多,杨骏大肆安插亲信,清除异己。而此时的司马炎生命垂危,又深知杨骏一伙已成气候,轻易动不得了,无奈之下,司马炎通过中书省下令,命司马亮、杨骏共同辅政,也就是让他们俩当托孤大臣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