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局势(1 / 2)

然而此时,赵辰并没有回家里,而是坐上前往东山口的无轨电车。

车厢内,笨重的车身在行驶中,不时发出刺耳的吱吱声,偶尔还能听到车顶拉线杆和接触网碰出火花的刺啦声。

广州的冬天并不冷,但赵辰只穿一件单薄的工衣,又坐在漏风的车窗边,寒风透过缝隙吹拂,让他不由自主地哆嗦。

窗外,行人步履匆匆,贴着满墙褪色的标语行走,偶尔几辆二八大杠飞驰而过,铃声清脆,停在人满为患的供销社前,从口袋里掏出票据和钱币后,紧紧拴在手里,挤入人群。

视线更远处,巨大机器的支架高耸入云,发出嘣嘣嘣的轰隆声,隔得老远,还能感到丝丝震感。

看着熟悉的场景,赵辰不由得想起上辈子的这个时候。

当时,他也是赌气而放任不修,但终究在徒弟陈向军哀求的目光下,迫于责任和同情心,就给修了。

然而,他的善举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

不仅被一脚踢开了,还多扣了一个恶意拖累生产的罪名。

此刻,想象着他们气急败坏的样子,赵辰就忍不住歹毒的笑了笑。

不过,相较于报复仇人,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利用先知的优势,在即将而来的新时代,快速积累一笔不愁吃喝的积蓄,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就在赵辰思索之际,电车已经来到东山口电车总站。

随着涌下电车的人群,赵辰顺着人流,朝起义路走去。

东山口作为这个年代的富人区,街角巷尾间仍保留着许多民国时期的别墅,还有欧式建筑的小洋楼。

在这里,不管是路,还是坊,均可以驶入小汽车,也算是全国比较现代化的城市了。

很快,赵辰就来到一栋三层的红砖洋楼前。

洋楼自带一个前庭花园,木质的窗棂透出几分岁月的沧桑,彩色的玻璃窗户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拾级而上,正对的是一扇镀金的铁门。

赵辰知道,这所屋子的主人,正是粤区布行界的佼佼者——杨林。

上辈子,自己走投无路之时,就是杨林伸出了援手。

因此,赵辰此番前来,就是希望拉拢杨林成为合伙人。

如此选择,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杨林有足够的了解,有信心说服对方注资;

另一方面是,他也深谙身处困境,要想突围,就得寻找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不是找自己帮过的人。

只是,赵辰并不知道,他来的并不是时候。

此刻,古色古香的二楼书房里,杨林正坐在案前,眉头微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爸,在想什么呢?”

一直坐在窗边看书的女儿杨自若,见父亲已经沉思大半天了,忍不住好奇询问。

杨林没有抬头,只是淡淡地回应道:“政策。”

商人谈政策,杨自若并不感到意外。

她虽然只有二十来岁,但也知道,这个时代的商人,关心局势,远比关心市场更为重要。

“你不是和掌柜们讨论过了吗?”

“是,不过……”杨林说到这里,突然沉默了片刻,然后抬眼看向杨自若,眼中闪过一丝考验的光芒,“那你觉得,照这局势,接下来的政策会怎样?”

杨自若被这一问,心里不由得紧张。

这还是她留学回来,父亲第一次用这么严肃的面孔,跟她谈论问题。

她轻轻合上书本,思绪飞转,沉默了许久,才小心翼翼的答道:“市场……可能会放松一些吧。”

她的声音细若蚊蝇,生怕说多错多。

因为她很清楚,父亲能在建国前那段动荡的时期,一直把生意经营到如今,全靠他对政策走势的敏锐洞察和独到见解。

与之相比,自己的见解就如同初春的嫩叶,尚未经历风雨的洗礼,显得稚嫩。

倒是杨林听完,显得有些意外,眉头微挑:“哦?为何这么认为?说来听听。”

杨自若意识到自己猜对了,胆子也大了许多,接着说道:“因为邓公组成的班子,都在强调解放生产力,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而且我记得,早在75年的时候,邓公就曾在徐州进行过改革,试图恢复生产秩序和经济发展,当时效果显著。”

“所以我觉得政策可能会有放松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这条。”

听到这里,杨林微微颔首,虽然依旧板着脸,但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继续追问道:“还有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