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明报》(求追读)(1 / 2)

林书平想写《明朝那些事儿》不能说是临时起意,而是发展计划中的一环。

鹅城临近香港,各种香港信息都能第一时间感受到。

而在这几天他购买回来的一些报纸中,就有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投资创立的香港报纸——《明报》。

《明报》如今在香港具有很高的清誉和盛名,日销量已经超过11万份,并且增幅潜力巨大,预计明年能超过20万份,已然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娱乐周刊之一,年盈利额破五千万。

近两年金庸还放出风声,准备联合名下出版社,成立报业集团,意图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而为了能做出漂亮的业绩,《明报》在最近开始向全球华人作者征稿,希望吸引全球华人作家投稿,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而且只要被采纳,一概千字50稿酬起。

千字50在香港各大报业和出版社都已经算是中等实力作家的报价,更何况是《明报》,这被很多人视为金庸为数不多的一次慷慨动作了,因此这则消息一出,就吸引了全港作家的踊跃投稿,甚至吸引了一些人气作家的目光。

要知道,《明报》的专栏版在这个时代极有江湖地位。

大报低酬,仍然趋之者众。

毕竟在《明报》开专栏,是身份的象征。

而只要在《明报》开过专栏,那还怕日后赚不到钱吗?

林书平前两天也看到了这则消息。

因为意图上市,所以金庸定的要求是《明报》的盈利额度要在两年内翻一倍,也就是做到纯收入破亿港元为止,这样的话成功上市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

而想要盈利额翻番,所需求的自然全都要是高质量稿件。

林书平看到这则消息后,当时就想凭借着自己前世常年泡在图书馆的功底,以及数不尽的小说创意,在《明报》赚取一些生活费。

但其实赚钱还是其次。

如果成功,他林书平的名气在香港文坛也能打开。

届时以点带线,结交香港一些中产人脉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当下的香港中低收入者月薪基本在三千元到六千元左右,而中产月薪平均在八千到一万二以上,这样的收入放在内地是碾压的,所以现阶段如果有可能,林书平还是想要通关去香港见识一番这个时代的金融港。

不过通关需要身份证明,而身份证明目前又难以解决,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逃港者。

但倘若成为《明报》的供稿作者,往来香港内地之间大概就要容易许多了。

而《明朝那些事儿》就是林书平想要供稿给《明报》的作品。

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毕竟他前世是战地记者,写稿件是手到擒来,哪怕把记忆里那些顶级作品的剧情复写一遍,也未尝不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