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前往港都(求追读)27(1 / 2)

林书平不知道的是,就在第二天,广州一个高级小组调查团,就启程前往美国,开始对金昌源以及其背后的统一教进行秘密调查。

不过这一切跟林书平关系已经不大了。

他在保证自己能独身事外的同时,已经尽量提醒了鹅城市领导班子,历史大势无法阻挡,他也不确定自己的提醒有没有用,无愧于心即可。

而在接下来几天,林书平已经开始为前往安徽合肥购买国库券做准备。

他一共准备了两套服装,一套服装完全破烂,上衣不仅打着补丁,连下身的裤子裤脚都被踩的脏兮兮的,这套衣服是往返合肥、沪市的装备。

而另外一套服装则是正常青年穿着,会见各个银行人员使用。

这是他从杨百万身上学来的招数,除此之外,林书平还准备了一个蛇皮袋,尽量装成自己外出打工的模样。

当然,蛇皮袋是以备不时之需,就他目前手中的一万块现金,直接塞到内裤兜里都比任何方式防盗。

而在临走之前,林书平还收到了一则好消息,那就是香港《明报》邮寄来的回信到了。

回信中不仅有《明报》的约稿函,还有《明朝那些事儿》前五万两千字的稿费汇款单。

“千字一百元,不错了。”

林书平感到满意。

这个价格超出他的预料,因为众所周知,金庸先生对于约稿作者的定价向来都是不高的,而《明报》在征文时也宣称只是千字五十元起步,如今能翻倍,这说明对方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的价值。

而按照千字一百元计算,这五万两千字一共给林书平带来了5200港币的稿费。

并且这笔稿费还不用缴税!

这是时代的漏洞,林书平心安理得的接受。

虽然1980年国家就颁布了稿费缴税标准,甚至这套标准沿用至往后几十年,但目前来看,缴纳者寥寥无几,税务局也不会追究,更何况这笔稿费还是从香港汇来的。

兴许是为了照顾内地作家,《明报》寄来的汇款单是邮政银行,共计5200港币。

如今是1988年4月中旬,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0.7元左右,但黑市价格已在1元左右,并且不断上涨,只因为“物价闯关”即将来临,全国一线城市物价已经明显出现20%到30%的涨幅。

而当物价闯关结束,人民币的大概会跟港币在汇率上持平,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1元港币基本上可以换到1.1人民币左右,并且这个汇率一直保持到新世纪初没有太大改变。

“5200港币,在银行换成人民币,大概3600元人民币。”

林书平喃喃自语:“不行,亏了。”

的确亏了。

要知道,港币在深城乃至整个广州还都是非常紧俏的,而且越是靠近香港那边的城市,港币的流通也就越发达,甚至完全可以当人民币使用。

而如果在黑市兑换,5200港币,至少能兑换到5000元。

一念至此,林书平就决定在银行里取出这笔钱,拿到黑市去兑换。

而除了汇款单和约稿函之外,林书平还意外发现了一封由金庸老先生亲笔书写的书信。

书信内容对于《明朝那些事儿》大加赞赏,对于林书平的历史学和文学底蕴也都不吝夸奖,并诚挚邀请林书平前往香港,签署出版合约。

“出版合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