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返 乡(1 / 1)

寂静的夏夜,除了灯光下飞舞的蚊虫,屋里静的可怕,文生呆坐在墙角,汗水顺着他稚嫩的脸颊成股的流着,也不知道是夏日的炎热还是“通家书”上不争气的成绩,他后背的衬衣被汗水浸湿一片,也或许是因为父亲让他转学的原故,对于刚满10岁的他,除了“汗流浃背”之外,尽无力反驳,只是一个劲地点头,是默许,也是无助下最机械的一种表白。

就这样,天还蒙蒙亮,父亲就早早地把文生从梦中摇醒,随手拉过那件发白的外套给他套上,然后“撒”(西北方言,意为穿)上鞋,便风一样地带他出了门,沿着街道,一路向西,虽然脚不听使唤,但走得飞快,恐怕错过了顺车,对于那个没钱坐车的年代,坐顺风车应该算得上是上策的上策,就这样,文生跟着父亲从平凉二中出发,经过盘旋路、解放路、新民路、城门坡、乏牛坡、老广场、一直到西门口,才搭上了那辆大卡车,准确地说,那是一辆油罐车,司机姓崔,原本是平凉二中的一名毕业生,因为同为陕西老乡,也算是同情,就这样,文生便跟随父亲一起踏上了“返乡”之路。

直到数年后,文生才从姐姐那里得知,从平凉返乡的主要原因是,父亲微薄的收入跟本无法维持正处于生长期的他一日三餐,思虑再三,还是决定送他返乡,这样既可以解决温饱。也可以帮母亲分担部分农活,一举两得。

借着车灯,当顺风车途经平凉二中的大门时,文生差点叫出声来,坐了近半个小时,怎么还在家门口,他始终没弄明白,难道前面用步仗量的那段路程是“梦游”,这便是大人的处事之道,无需探究。

就这样,文生从平凉泾河边的一所小学转学回到了老家,陕西益店镇的一所镇办小学,也是众多小学中最名不见经传的一所最贫瘠的小学,作为插班生,他被安排在班里靠墙的位置,算是班里的最后一排。在那个名为“南官庄”的小学,开启了他的返乡之旅,准确的说,算是“重归故里”,对于他而言,算是进城之后的返乡。

朗朗的读书声,打破了寺庙的宁静,不知何时,因为尊师重教的缘故,那个曾经的寺庙被“南官庄小学”所取代,从此读书声取代了久为的“晨钟暮鼓”,在这个充满烟火气的环境里,他开启了小学几年的冲刺,那年他刚上四年级。

或许是时代弄人,本应让玩伴羡慕的“城里娃”,因为班主任的“冷落”,幸福指数极速下降,身为邻村的老师,虽然都为一个姓氏,但不念乡情,似乎专门挑刺,每次上课,总是有意无意地“找茬”,每每提问,无论对错,总是“教杆”相向,从不手软,在那个封闭的年代,作为小学生,除了无条件接受之外,也只能默默的承受,更谈不上“据理力争”。任由老师“打压”多年后,忘却了所有的老师姓名,但唯独对这位老师却铭记在心,不知道是师母的博学,还是师父的广学,给老师起了一个很大气的名号,“怀苍”,是心怀苍生,还是另有他意,对于学识浅薄的我,始终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喻意。

由于生活的竣迫,对于文生而言,返乡虽然暂时解决了温饱,但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了他多睡的习惯,每每上课总打瞌睡,而且不分四季,不分节气,这让原本就不受待见的他成了“怀苍”教鞭下的出气筒,只要遇到数学课,他便自觉的站到后排,尽可能地减少教鞭之苦,这便是他“返乡”之后最大的痛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