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搬家前夕(1 / 1)

大清早,后院的椿树上几只喜鹊喳喳叫个不停,还在睡梦中的文生被这叫声给吵醒,一肚子的憋屈,他不由分说,胡乱的穿上外衣,翻出弹弓,装上石子便迎了出去。刚拉开皮筋,就被“新妈”给叫住,“瓜娃”不敢打,喜鹊喳喳叫,喜事快来到,千万不能打,文生没好气的嘟囔着,但还是怏怏的回到屋里,钻进被窝……。

中午文生从地里除草回来,刚进院子,就看见对门的“新妈”在向他招手,文生,快回家看看,你家里来信了,他将信将疑,嘴里嘀咕着:“不会这么巧吧!”但还是跑进厨房,连连问妈妈,家里是不是来信了,妈妈没有回答,只是用和面的手指了指锅台,快点,快给妈念念。

文生放下锄头,没顾上洗手,便一把抓起信,一看字体,是父亲的笔体,看来一定有大事发生,父亲很少写信,即便来信,也只是三言两语,但他还是用案上的小刀轻轻划开,果不其然,整封信的内容只有一条,那就是做好准备,随时搬家,对于这个消息,可谓是喜忧参半,对他而言,又可以进城上学,至少冬天不用那么煎熬,再也不用“缩手缩脚”,必定城里有火炉可以取暖,对于大人而言,考虑更多的是生计问题,如果搬家,再也不会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父亲在信中还提到,去粮站买面,一袋标粉8.5元,至于优粉就别想了,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那东西限量。按照这个价格,妈妈算了好几遍,不要说买菜,就咱们这些人的饭量,买面都成了问题,妈妈犹豫了……。

夜还是那么漫长,写完作业的文生准备溜出去转转,被妈妈叫了回来,文生知道,妈妈还在为搬家的事犯愁,为了说服妈妈,让她开心,文生说出了他的想法,如果搬家了,他从此就可以经常去舅舅家,听父亲说过,步行不到40分钟,即可到达,另外,家里除父亲外,姐姐和哥哥的收入也可帮衬一些,说到这,妈妈紧锁的眉头似乎舒展了许多,是啊,搬家后还有“娘家人”罩着,这是妈妈这么多年最大的心结。

第二天,妈妈就开始着手准备搬家的一些事宜,首先最棘手的问题,是生产队包产到户时分给家里的十三棵杨树,当时都是碗口大小的小树,现如今都已长成参天大树,是伐还是留,其次便是归还当年的自留地和承包地,对于母子两人,都是非常伤神的事。

既便如此,搬家前的准备工作却从未停留,几经奔走,在出售无果的情况下,妈妈只好张罗了村里的几个乡亲,伐掉了那些杨树,参与者甚是惋惜,但始终没有一个人愿意出钱卖下,直到妈妈放出口风,钱不钱的无所谓,只是留个念想,一下子来了好些“热心人”,这便是人性。至于交地,必定是长满了农作物,也是顺理成章的交了,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稳步推进。

突然有一天,村西口停了一辆汽车,车上拉了满满的一车大碳,四周围满了来看热闹的乡亲,这是一辆“嘎斯一51型”卡车,门徽上几个白色大字赫然醒目“XX市第二中学”,这不是父亲所在的那个学校吗?文生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回家,房门敞开着,炕边除了爸爸,还有一个陌生的中年人,他应该就是那个“嘎斯车”司机,妈妈已在厨房烧火做饭,文生在门口愣了一下,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父亲叫了进去,快来,这是你王叔,帮咱们搬家来了,文生不解,明明拉了一车大碳,怎么搬家。事后才听爸爸讲起,经过他多次与学校协商,校长才同意用学校的车为咱们搬家,但有一个要求,这辆车往返的全部费用由咱们承担,没有办法的办法,父亲才想到一个方法,从安口镇拉了一车大碳,用卖碳长出来的钱,来支付车的开支,文生似乎已经明白,不等父亲安顿,他便去村南头的辣椒烤房借来了磅秤,只等饭后开卖,在吃饭间隙,父亲大概算了一下大碳成本,然后与王叔商量了一个合适的价格,顺便去庄里借了一个用铁桶做的“马槽”,在村西口便开始售卖,你一秤,他两秤,说也奇怪,不到两个多小时,一车大碳已销售殆尽,文生跑着拿来笤帚,爬上车,飞快的扫着,脸上、鼻孔、耳机上,到处都是碳的颜色,村民门笑着,议论着。

大清早,邻居们开始帮忙搬家,几件像样的柜子留给了叔婶,但房里的麦子和玉米一袋也未曾落下,“嗄斯车”马槽的四周围满了粮食,中间留着一个大坑,那是专门为文生留的,方便躲藏,父母则坐在车的驾驶室,与他们一起同行的,还有“玉龙”哥,那年他高考中榜,正好搭顺车一便去他远在甘肃的舅舅家报喜。

“嘎斯车”点火,全村围满了送别的乡亲,那群人里面站满了与妈妈一起纺线染布的乡亲,有的送来了辣面,有的送来了玉米糁子,有的送来了鞋垫……。

车启动了,躲在马槽粮食堆中的文生无法探出头,但他清晰的听到“正生”、“八零”、“春生”和“红校”一直在喊着他的名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