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洪水(1 / 2)

齐朝玄青十七年,玄青襄州史录•第七卷上记载了由于上游河流改道又逢连日暴雨,引发的斑江大涝。

洪水发生前一天,张刘俩夫妇还在山上夜猎,葫芦村的煮酒棚子下面还挤着一群闲客,小孩也在江边戏水,艺高大胆的就在江心处捉鱼。若是非说有什么征兆的话,江水可能因上游冲下来的泥沙而浑浊了,但孩子不会注意到这些。

葫芦村三面环山,一面临近斑江,物产很是丰富。这里的人们生活的滋润,吃喝满足后也产出了许多供人玩乐的物件,什么羊毛绳、树脂香薰、鱼皮小鼓还有特产的大葫芦瓶。可惜这次洪水来后,整个村子都毁于一旦间。

事发后,逃出来的难民聚集在葫芦村几里开外的祠堂,这里地势较高,暂未被波及。只有区区数人而已,这次洪水实在又急又险,活下来的几乎都是一些体壮的正在梯田耕作的年轻男人。

也有妇孺,例如一个趴在男人肩上啜泣的女人,还有一个躲在柱子后面探出脑袋偷看的小孩。

这个女人的来历并不重要,惹人关注的倒是她的弟弟,一个生的六七尺的壮汉,左颊上有道从耳前至嘴角的伤疤,双腿微张稳实的立在那里,眼神坦然,丝毫不像是大灾难后普通人该有的神情。他们俩人就站在祠堂的中央,每个进来的难民,先是一幅苦丧的脸,待一看到这个男子的脸,都吓得躲角落去了。倒也不是男子在村里作恶多端,只是因为男子相貌实在有些让人联想到匪盗之类,而且他们是外来者又很孤僻,村里人听到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酒铺里的“黑鲢换酒不换?”,但他毫不在意这些人的看法,他的眼里只有他的姐姐,正趴在他肩上轻泣的姐姐。

“天下这么大,我们换个地方,也能捉鱼,能耕种的地方。”男子轻声在女子耳旁说,“倘若你想去,我也可以陪你去襄阳走走。”

女子忽而将头抬起:“你还敢回去,你不怕他们就在那等着你么?”

“怕谁?”

“你大哥他们啊?”

“呵,他们算什么,那日若非是我右臂负伤,我是一步也不会离开。”

“你又嘴硬,我只是难过……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当时那么惊险,你能将我救出来已经是非常困难,哪里还……”

声音又低了下去,因为女子发现男子的眼睛不再看着自己,而是盯着祠堂的一处角落,于是自己也转过身去看。

一个穿着几块破布条的男孩,甚至不能说是穿,几乎就挂在那里,半蹲着,一只手扶着祠堂角落的柱子,在张望着,湿漉漉的长发杂乱的垂着,一些粘在脸上。

“他是酒鬼在村里桥下捡来的,当时要拿去抵酒喝,但是酒铺不要,然后给村里的叫花子要去了,都是些六七十的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家,对孩子分外感兴趣,在缩衣节食下养活过来了,不过也是个病秧子。”

“你知道的挺多。”

“欸,大侠,小人在酒棚子听些闲话,不敢说知道的多。”那人答道,“据我观察,阁下是聚虎堂的虎三鞭大侠可是?”

话出,虎三鞭眉头一皱,双膝在没人注意之间已经微微弯曲了,背部也弓了起来,双眼警惕的盯着那个人。

“大侠不必紧张,某是华天城北齐书院的学士,不才万阅,游方至葫芦村不过半年,对于人们的酒后之言格外感兴趣,于是整日呆在酒铺,听了个大概罢了。”

“原来是六派之一的北齐书院,是我失礼了。”虎三鞭听罢,急忙弯腰作揖。

聚虎堂在十三门中虽排在第四,但和六派之一的北齐书院相比,倘说云泥之别有些夸大的话,至少也是山岳与陵壑的差别。

“不必如此,我平生就爱结识像阁下这样的豪杰。”万阅急忙回礼,“突发此灾难实是意外,大侠现在有何打算?”

虎三鞭听罢,又看向了女子。

“去襄阳吧,我知道你有心结,等这事完后我们往更西北的地方去,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女子道。

虎三鞭如释重负道:“好。”

这俩姐弟,却好似夫妇一般,两人走后,万阅心里想到。

祠堂还剩下七八个人,万阅见他们家园被毁,亲人离散,不由心生怜悯,于是向他们道明了自己的来路时途径的几个村子,都离斑江有一定距离,现在应该还算安全,接着将书生服褪下披在了那个男孩的身上。

“谢——”话未必男孩俯身咳了半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