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潮阳“孟尝君”26(1 / 2)

范凌恒轻抿一口酒,缓缓道:“你想让我怎么办?”

他不认为自己会输,盛若海如果真在学习一道有天赋,16岁还会只是县学宫学子么?

在这个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地方挑选人才贡献给皇帝。

贡生可在天子脚下,国子监读书,面对最好的老师,接受最好的教育。

但贡生依旧要参加科举,而且每个月贡生还有固定的文章要交,每半年要进行考核一次,不过关者取消贡生资格,放回原籍。

盛若海连贡生都不是,拿什么和他比?

再说制式化学习,古人经历过衡水模式么?卷的过小镇做题家么?

但盛若海不这么认为,他见范凌恒有同意的意思,止不住激动道:“我要你跪在妈祖庙前,发誓给我做十年幕僚!”

妈祖,亦称“天妃”“天后”,俗称“海神娘娘”,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都把妈祖奉为海上保护神,在潮汕这边有句俗语:“遇到需要发誓的事情,他要是敢对着妈祖发誓这事肯定是真的,要是说对着佛祖发誓肯定在骗你。”

所以,潮汕人只要敢在妈祖庙发誓,那是一定会把遵守誓言的。

此话一出,不仅是朱照还是范凌孟都张大了嘴巴,目瞪口呆的看着盛若海,范凌恒也皱了皱眉头。

盛若海清楚,只要他能考中进士,爷爷和大伯在官场的关系能让他少走数十年以上的弯路!

家里去年给当今首辅严嵩严阁老送去了五色珊瑚树三支、沉香木数箱、龙涎香二十两。

虽无金银,可这些东西岂是能用金钱去衡量?

再者说,严阁老家财万贯,那是大名首屈一指的富豪,只送金银岂不是太过于普普通通。

就拿龙涎香说,整个广州省去年入宫的贡品也仅有三十余两,他们盛家送出去的就抵得上广州省上贡给皇帝的六成多!

同等价值的金银,哪个更能让严阁老高看一眼?

这些东西入了严府后,大伯写信说或许他按察副使的职位去掉副之一字也就这两年功夫,多送奇珍异宝,不送金银的办法也是大伯提的。

但大伯毕竟年事已高,未来官场的关系总得有一个人来维护,盛若海自然是整个盛家的首选。

作为盛家二子,在大哥学问一道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如今整个盛家都把他视作未来的中流砥柱般存在。

自小盛若海就承载了盛家的希望,爹爹和大伯从小就教育他:“汉高祖刘邦平民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智不比张良、勇不如韩信、才不敌萧何。他能成就事业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知人善用啊!”

“蜀国能偏安一隅,和魏、吴相抗,就是因为刘备善于收买、笼络人心。”

两人还劝诫盛若海,他只要见潮阳县有可用之才,尽可招至族中。

当时他还傻乎乎的问,如果别人不愿意为他所用怎么办?

“如果你得不到,未来又会对你产生阻碍,那就毁了他。”大伯当时这么回答道。

这是大伯为官三十几载的经验之谈,他自是记得清清楚楚。

盛若海不是无脑莽夫,从不认为一个人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范凌恒过目成诵和随口作诗的才思敏捷是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过的。

孟教谕如此看好他,自然也代表他在学问一道颇有天赋。

他托人查了查范凌恒家的背景,只是范氏普通的下等户罢了,前几日才受到重视,得到来学宫读书的机会。

虽然和自己发生了几次小小的不愉快,可不涉根本。

他自诩潮阳孟尝君,礼遇下士、求贤若渴,只要范凌恒能入吾彀中,他自然不会介意范凌恒对他的不敬。

如果不是他盛若海的人嘛……那或许不等明年县试,范凌恒家里出点什么意外也很正常吧?毕竟穷人家里出问题不是很正常的事儿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