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诸葛巧计败黄巾(二)(1 / 2)

第二日清早,还没到开城门的时候,泰山郡太守张举,便领着城内仅有的五百多骑卒从北门而出,看似慌张地向北一路绝尘而去。

有守城门的士卒见到这番情景,心中不安起来,连忙跑去了官寺,准备将这事报告给郡丞诸葛珪。

谁知,刚一进官寺大院,就看到郡丞正在给官寺内的官吏、士卒们分发黄头巾,报信的兵士一时大受震撼,呆在了原地。

诸葛珪见有兵士进院,便把手中的黄巾交给了别人,走到军士面前,问道:“我记得你是守城门的徐家大兄吧,有什么事吗?”

那军士略有些艰难地咽了口口水,回答道:“郡丞,我刚刚在值守城门的时候,看到府君他……”

诸葛珪拍了拍这人的肩膀,柔声说:“回去准备好黄色头巾,告诉其他几位值守的军士也准备上,府君的事不要声张。”

这人还想再说些什么,只见诸葛珪摇了摇头,无奈之下,那人也只好退下了。

时间很快就临近午时,常青一上午都在跟着诸葛瑾到处跑,又是送信又是送黄头巾,城内几乎转了一圈。常青大概能猜出来诸葛珪想到的计策是诈降,可四百多号郡卒即便诈降之后混入到了黄巾军的队伍之中,又能掀起多大波澜呢?如果统领这支黄巾军的渠帅不是白痴,也应该知道不能把新投降的士卒编到一起,这样一来,诈降更显得毫无用处了。

正在常青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位诸葛珪的家仆匆匆找到了诸葛瑾和常青,并告诉这二人,赶紧前去南门,黄巾军的先锋部队已经到了。

箭已上弦,虽然还不清楚诸葛珪到底要做什么,但常青知道,此时此地肯定不是诸葛家覆灭之地,他也只能全方位去信任诸葛珪的判断了。

梁甫城周围并没有河流经过,南门外也就没有正经的护城河,只有一道一丈多深的土沟,里面歪七扭八地插着些木桩。常青两人赶到时,诸葛珪正站在吊桥上眺望,不远处已经能看到一股股烟尘,以及几只明晃晃的黄色旌旗。

诸葛珪叹了口气,将早就准备好的黄色头巾绑上,向着那几只旌旗作了个揖。

等到携带这些旌旗的骑兵靠近之后,诸葛珪高声呼喊道:“黄天在上!泰山太守张举张贼已在今早弃城而逃,在下泰山郡丞诸葛珪,愿携城而降,还望诸位黄天义士垂怜!”

听到梁甫城要不攻自降,几个骑兵立时调转了马头,飞也似的跑回去报信了。

那几名骑兵重新融入烟尘之后没多久,原本慢吞吞的烟尘突然加速了起来,看起来对方的渠帅很轻易地就上了钩。

“父亲,黄巾贼加速了!”诸葛瑾垫着脚观察着远方的烟尘,看上去十分激动。“这伙蛾贼的渠帅确实不过如此。”

诸葛珪拍了拍诸葛瑾的脑瓜:“不可大意,阿青,你觉得呢?”

常青看了看神色激动的诸葛瑾,琢磨了一下:“既然大人说不可大意,那想来蛾贼突然加速行军,也不一定是为了赶过来接收城池?”

诸葛珪微笑着摇了摇头,回答道:“其实也不是,我是想说,你们把取胜想得太简单了,对方毕竟有两万多人,哪里是掉进了陷阱里就会束手就擒的呢?行军打仗,不能因为对方主帅做出了愚蠢的决定,就把自己放到必胜的位子上,不然下一个犯下愚蠢错误的人,就有可能是自己。”

诸葛家的临时军阵小课堂?常青一时想不通为啥这时候诸葛珪突然上起课来,但还是跟着诸葛瑾回应了一声:“谨遵父亲/大人教诲。”

等了没有多久,黄巾军们就稀稀拉拉地赶到了,确实是乌合之众,既没有列队,也没有警戒,甚至于最先赶到的几名黄巾军在看到城头上没有弓弩手之后,就这么大摇大摆地打算入城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