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竹林隐士(1 / 2)

公元前484年,姑苏城。

伍子胥端坐堂上,看着使者呈上的宝剑,悲叹道:“伯嚭为乱,王反诛于我!”他看向自己的门客,“待我死后,抉我之眼,挂于东门,以观越寇灭吴。”

伍子胥回首一生,此时还留在脑海中的早已不是血海深仇之痛或是大仇得报时的畅快淋漓,也不是辅佐阖闾称霸天下时的意气风发,反而是挚友孙武的那句劝告。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日方知李耳天人也!”他最后看了眼自己营造的姑苏大城,“此吴剑,熟持之?”

-----------------

三十三年前(公元前516年),夏,姑苏山的一处竹林中。

“长卿,这并非尽我私怨。”

“唉,我知子胥为人,怎会怪罪于你呢。”

先前言语者正是如今公子光麾下最为炙手可热之人,其年岁不大面相却颇为老成,但不知为何却隐居于别处。

“如今吴国风云诡谲,且不论结果如何,正是吾等一番作为之时,”伍员顿了顿,玩笑道,“以长卿之能不会也要效那李耳自晦之事?”

相比山下,山上少了几分闷热,清风徐来,竹林与天地一同律动。

“我怎敢自类!”说话者容貌清秀,大约三十岁上下,“其五千言已流传至此,惟为仰止啊。”说罢指了指凉亭角落的几卷竹简,看牛皮绳的痕迹便知翻阅的次数想必是难以计数了。

伍员不以为然,将岔开的话题再次续上:“长卿不必自谦,兄所著者我已有所耳闻,何不献与大王,身侧必有兄一席之地。”

孙武缓缓道:“可真是献与大王?”

伍员神秘地笑了笑:“若非如此,长卿欲献与何处?”

“子胥何必试探?”

孙武无奈地笑了笑,想再次岔开话题,转头道:“还不出来!”

“咳咳,”亭柱后缓缓走出一位青年,装作刚来的样子,施礼道,“兄长竟是在会客吗,子溟这便退下。”

孙武佯怒:“你给我过来!”只见来人穿着与孙武别无二致,皆是不同于伍员一身华服的轻裳,虽然三者皆为玄色,来人和孙武却更具飘逸。

“兄长怕是五千言看多了也要变成女子喽,”来者眼看孙武有暴怒的趋势赶忙躲到了伍员身后,继续道,“明明自己写的书里都在说什么‘越人之兵虽多’,摆明了是给吴王看的,还要在这扮作女儿态。”

孙武顿时气急败坏:“你懂个……什么!”

伍员闻道愣了愣,“哈哈哈哈哈哈……既然长卿早有出仕之意,看来是子胥多言了,”然后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以长卿之智愚弟也不再多言。”说罢,眼看孙武恼羞成怒,像是要四下寻找趁手兵器教训这个臭小子,便赶忙道了声辞悠悠下山去了。

-----------------

书房中。

“你这嘴,什么都往外说!”孙武端坐案边。

“顺水推舟罢了,”青年此时端坐在另一边,满不在意,“我观兄长欲出仕久矣。”

孙武低声道:“那你可知伍子胥为何远居于野。”

青年沉吟片刻:“莫非不是在等兄长一同出仕?”

“哪有那么简单,”孙武没好气道,“他身负血海深仇,若欲复仇于强楚必求之雄主,姬僚可不会帮他。”

他挥了挥手一卷竹简飞了过来然后自己铺开在案面。

孙泓凝神望去——“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他瞪大眼睛:“莫非?”

“嗯,子胥怕是正有此意,”他顿了顿,“他此行也并非是想约定与我一同出仕,而是提醒我啊。”

“倒是没有辜负兄长一番赤诚。”果然还是我太单纯了!

青年接着问道:“可是公子光?”

孙武回道:“嗯,这些年连番大战,国中其威甚上。”

说罢停顿片刻:“除此之外这五千言你可看过?”

青年愣了愣,没想到自家兄长突然会问这个。

“还不曾,兄长何有此言。”

“李耳此人恐是开创了新的修炼体系!”

“!!!”

这一消息如同平地惊雷,青年被震在原地,要知道自家兄长如此才学也仅是在原本基础上革新兵阵一道。

“传闻李耳从洛邑离去时紫气千里,应是其道大成时天道变化所致。”

“周王昏聩,错失如此大才,”孙武抿了口水,“大乱将至啊。”

“周室内乱至今,它一旦倾覆,其所代表的最后的遮羞布也就荡然无存了。”

还没等孙泓消化完这个消息,孙武继续道:“观五千言于我亦大有裨益,这也是我不会立即出仕的主要原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