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刺客”?三篮草莓卖1800元,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268(1 / 1)

春光明媚,游山玩水之际,草莓红熟,引农舍开设采摘之营,市民纷纷趋之若鹜。王女亦在其中,然其采摘之旅非乐也。初时,兴高采烈,摘果拍照,欲炫于朋友圈。孰料结账之时,称重计费,令其一惊——三小篮草莓,农户索价近千八,惊呼遇“刺客”于采摘之间。市监之署警示众人,农舍经营采摘亦须“标价明白”。市民若遇此情,可取证诉之于市监。

昨日,余至王女所称遇“刺客”之郊野采摘园,正值周末,市民亦众。余问园主,园主曰:“实有其事。”然园主又云:“吾之草莓品种殊异,有‘白色恋人’者,采摘价百三十文每斤;又有‘黑玫瑰’者,采摘价至二百六十文每斤。吾等先明价于众,彼等自采三篮,吾等按其重量计价,未尝欺瞒。”然余于园中未见价目之表,园主言:“农家果蔬,仰赖天时,价格多变,故吾等口头告之,顾客知悉后始采。”至于王女何以愤慨,园主反思道:“吾当立‘无公害告知牌’,明示草莓品质上乘,价格亦随之。”余遂访市监之署,主事者云:“依我国价格法,商家售货或提供服务,应明示其价,注明品名、产地、等级、规格、型号、单位、价格或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农家乐、采摘游等农户经营,亦应遵市场经营之规。”主事者又云:“草莓、采摘等,属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自定,通过市场竞争定之。通常,采摘因有草莓损耗及潜在服务价值,其价略贵于零售,众皆认可。只要价格公示,消费者接受,即为合法。”

针对“三篮草莓千八文”之事,主事者云:“农户在经营地未公示价格,未明码标价,确有问题。”又云:“今网络销售亦为新消费形式,若消费者网购或网上订单,经营者于电脑或手机端公示价格,可更好保留证据,避免纠纷。”主事者提醒,无论线下消费或网购,遇未明码标价等情,可保留证据,诉之于市监。至于王女所称“采摘刺客”之行,市监部门已立案调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