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刀剑远胜道德(求追读)34(1 / 2)

刘协一时语塞,有种没写作业被老师抓包的感觉。

“那个……”

实在是想不到出处,刘协只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董卓的问题。

“古时匈奴羸弱,仅赵一国便可拒其于阴山之外,仅李牧一将就可使其不敢南下牧马、弯弓抱怨。此全赖华夏技艺精湛,如韩之强弩、楚之宝剑,皆远胜于胡人,故此才能驱逐胡虏。”

“后暴秦覆灭,匈奴人得到了秦人遗留在阴山、河套的工匠、工坊,提升了其技艺,由此便可与诸夏争雄,甚至于白登山围困高祖,并在后来火烧甘泉宫!”

“幸得文景盛世,天下大治,大汉工匠技艺提升,产出了更多的铁器、钱粮,支撑了武帝时期的数次北伐,这才将匈奴这一大敌的脊梁打折。”

“故此,这就是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

至于后面的什么将不识士、君不择将的例子也是众多,刘协也都将其举例一一言说。

随着彻底解答完这个问题,殿内才传来回应——

“善!”

显然,相比第二个问题,关于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刘协无疑更让董卓满意。

董卓此刻也从宫室内走出,朝着刘协行礼:“陛下圣躬安!”

“朕安。”

二人虽是师徒,但也是君臣。

正如方才刘协在董卓传道受业解惑之时持学生礼,如今既是君臣相见,董卓也自然而然的持臣子礼。

“太师,你是从哪找来的这般刁钻题目?朕怎么没有从哪本兵书上见过?”

刘协不爱经典,却偏爱兵书。

什么《论语》、《春秋》,刘协都是草草翻阅,知道个大概就好。可在兵书上,刘协却大都逐字逐句的读了过去,没有丝毫遗漏。

什么《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尉缭子》,刘协这些天可都翻过来了,可唯独没有听过董卓的这句话。

董卓此刻也为刘协解惑:“方才臣的那句言论,并非出自兵书,而是先汉晁错上奏于景皇帝的《言兵事疏》。”

晁错?

那个提议削藩,结果被腰斩的景帝智囊?

可刘协只听过他的智谋,却没听说过他在兵事上有丝毫建树啊!

董卓也看出刘协的疑惑:“陛下,并非领将带兵者就一定是知兵之人。”

“同样,不领将带兵者也并非就不晓兵事!”

这点刘协异常赞同。

韩信、还有与刘协同岁的诸葛亮,那都是一出山就吊打当世名将的猛人……

人家前半生根本没机会接触军事,可并不妨碍他们对军事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

“太师的意思是,晁错也是知兵之人?”

“是。仅从这篇《言兵事疏》就能看出,晁错并非迂腐文人,而是真的知兵!”

谈及完晁错,董卓这个严厉的老师就开始挑起刘协的错误——

“陛下,臣询问的,乃是军事!陛下何必要字字以兵书中的言论相对?”

“战场上打仗,又不和念书一样,有起承转合,有开篇结尾,怎可事事都照本宣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