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真正意义上的剑气!(1 / 2)

道观里的书都是拓印版,这年头真书都在外面的博物馆。

不过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时间太长,流转在书籍上的道韵基本上渐渐消散了,要是没有消散的,一般都是非常珍贵的书籍,像这种书籍也不可能随便放在道观。

道观的藏书阁有点近现代化,被弄成图书馆一样,唯一还保留的古代特色是门口有块古旧字匾。

进入藏书阁后,

杨正标从书架上搜索着,费了一番时间才从某个角落里抽出一本书籍,捏上去还留有一层浅浅的指纹印,显然是很久没被翻阅过了。

他抽出的书比较薄,上面写着‘剑仙缘由’四个字,翻看了一下,里面的第一句话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剑仙,埋藏在过去岁月里的存在,形于战国,止于民国。

看到这句话,杨正标把书翻到末页,找到了发刊日期,九十年代末叶,和道观翻修重建的时候差不多。

再返回前页,后面的内容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

剑仙的由来已久,但是很多道家书籍都是一笔带过,或者避而不谈。

上等的名剑仙,次等的名剑客,他们的戒律,不许管国家大事。

剑仙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女,正史记载的剑仙是吕祖吕洞宾。

剑仙真正形成的时期是在战国,当时燕国、赵国、韩国等地的青年崇尚剑术,好搏击,形成了多种剑法,尤其是燕国与赵国,所以诗有“燕赵多侠士”之说。

自秦灭六国后,剑术不兴,遂分为晋地剑仙、燕地剑仙、川地剑仙。

时至今日,除开曾活跃在民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剑仙,梁剑仙外,其他的都谈不上是剑仙,顶多是剑客。

以上,便是杨正标对整本书内容的摘要,把这些信息记住后,他开始仔细翻阅梁剑仙的事迹。

描述的不多,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梁剑仙在武当山碰到了一个高人,得到传承后隐居起来,堪破领悟剑仙之术。

武当山?

杨正标略带思索着合上书籍,找准位置插回去,记下这个地名,他打算找个机会跑一趟,看看高人还在否。

阅读完这本书,除了这个地名收获,他还生出一些疑惑:

什么是剑仙?什么是剑客?两者区分的界限是什么?

抱着这个疑惑,杨正标运转炁附着在手上,不断延伸,向上高高举着,凝成一柄三尺长剑的模具。

“好像是啊,我都没搞懂要怎么练剑,就一直死磕着不断追求炁刃的攻击强度和范围。”

没人教,书里也没写,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在走歪路。

“既然有剑仙,那肯定有剑仙的修炼体系,这得必须找出来额!”

杨正标明白,高楼寰宇都是先打好基础一砖一瓦叠上去的,他现在的情况可能只追求建筑高度,忽视掉了其它东西。

想到这里,他又从书架上抽出好几本书,直接蹲在书架旁边翻阅起来。

至少要知道剑仙的一点修炼体系的信息才行,他是这样想的,好在下山后能根据这些知道信息去追寻剑仙的足迹。

“唔,这个应该是吧!”

杨正标看着书上面的杂谈,介绍吕祖的时候写着剑道启蒙阶段就表现得非常有天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