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那马那山那女孩(中)20(1 / 2)

大齐学宫坐落在京都郊外以北八十里的凌云山脉上。

凌云山脉之所以叫这名字,因为它非常的高,最高的主峰甚至突破了云彩。

在山脚下往上看,整片凌云山脉,就像是撑天支地的柱子。

后,当今儒道扛把子,用以儒道神通,削平了各大山峰的峰头,在此建立了大齐学宫。

纵马狂奔了一阵后,陈潇拽了拽马绳,把速度降了下来,改为走路模式。

跑了半天,马儿都跑累了。

老远就能看见凌云山脉,可跑了半晌,依旧没有靠近。

赵刚也追了上来,见陈潇减速,他也减速,只是黑着张脸。

陈潇见状,道:“马上都到大齐学宫了,你咋还黑着张脸,难不成?你讨厌这里?”

“怎么可能!!”赵刚心中自然对儒道圣地有着极大的尊敬,没有丝毫的讨厌。

或者说,他能进大齐学宫,已经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运了。

“哎,连城,我比较好奇,你们平常在学宫里都学些啥?”陈潇眺望着远方,凌云山脉上豆大的学院,问道。

赵刚沉吟了一会,道:“像我这种刚入品的学子,学的是经义以及先圣们的学说。”

“崔博士这一脉,比较推崇公羊大儒的公羊学说。”

公羊学说么?

陈潇对这个学派有所耳闻,在原来的历史中,西汉时期,由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这其中的儒术,首推的就是最有攻击性的公羊学说。

儒家并不是说那种,你打尊尚儒学的人一巴掌,他就站在那好好和你讲道理的那种。

孔子的仁,是对能安静的听他讲话的人而言。

你真以往孔子特仁慈?要是有人无缘无故抽他一巴掌,你猜他会不会以‘德’服人?

据说,孔子是个两米二的壮汉,背上肌肉能挤出一个德字。

咳,扯远了。

公羊学说是儒家的一把利刃,曾言: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什么意思?

当代的仇没法报,记住仇恨让后代来报,九世报不了,百世后的后代也能报仇。

也形成了一个新的成语,九世之仇,详情见齐哀公与齐襄公事件。

汉武帝当时的思想和儒家的公羊学说一拍即合,所以,有世仇的匈奴就倒大霉了,倾尽国力也要嫩死他们。

国恒以弱灭,唯汉亡于强。

汉以强亡,可以说和公羊学说也有一定的关系。

后代人之所以是自称汉人,也和公羊学说有一定关系。

“在之上,学子入了七品儒生境后,可以研习儒家的八大神通。”

“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赵刚接着道。

“后四门神通因为入门易精通难,众多儒生无法发挥应有的力量,逐渐沦为了小众。”

“诗词歌赋中,诗词最动人心,最容易牵动才气,所以被众多儒生追捧。”

经义和学说打底,接着学习儒门神通还真公式化。

比起陈潇这种,七品以上就不清楚的武夫而言,儒道已经有了一条完整的培养体系。

可能是因为武夫。

并没有形成像是儒家这种,开山立派的缘故吧。

呸。

粗鄙的武夫!

说到这,陈潇又有了个新的问题,“崔博士大概是什么境界?”

博士和后世的学位不同,这里指的是某样学说或者某样职业的扛把子,算得上是学宫的中层了。

“大抵,应该是五品学士境吧。”赵刚也不大确定。

“我只见过崔博士施展过温故而知新的神通,所以推断的。”

温故而知新?

神通?

陈潇怎么也没法把这两样联合在一起,“这温故而知新,是怎么说?”

“圣人云,温故而知新,不断温习旧知识就能在其中体会出新的知识。”赵刚认真的讲解着。

“废话,我不是文盲,我懂这个词的意思,我不是问这个。”陈潇好歹是读过大学的大学生,尽管经历了一阵清澈的愚蠢的时代。

但是不代表,他就把所以知识都还给老师了。

“学士境:学海无涯,温故知新。”

“意思是,达到这个境界的儒者,可以立刻学习其他流派的招式,并且复刻下来,只是没有原版的那么强大。”

“而所谓温故而知新,是只有在学士境可能领悟的神通,一旦领悟,复刻对手招式时。”

赵刚说到这,神色中有些向往。

“第一次,我不如你。”

“第二次,我不惧你。”

“第三次,你不如我!”

“当然,这也只是临时的,古往今来,学士境能领悟这门神通的,寥寥无几。”

陈潇听完后,内心起了一阵风暴,这完全就是耍无赖啊,遇强则强啊!

怪不得说儒道二品在某些方面上比的上其他修炼路的一品,有这种无赖的神通,外加儒家更改规则(吹牛皮),怪不得……

二人谈话间,耳旁传来潺潺流水声,水声由小而大。

路旁有一泽湖水,上接一条飞腾而下的瀑布。

把头昂去才能看见瀑布的尽头,正是凌云山脉的主峰,飞腾而下的瀑布,溅起水汽,在阳光下折射着彩虹。

都说清水养不活鱼,可这湖水清澈,鱼儿肥硕,当察觉有人靠近,鱼儿一甩尾游入潭水深处中消失。

“大齐学宫还有这般美景?”陈潇下马,掬起一捧清水洗了把脸,清凉的湖水把一路奔波的尘土洗去。

“不清楚,我也很少走动。”赵刚把书箱放下,也洗了把脸,从书箱内拿出两个水袋,其中一个扔给陈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