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常山(1 / 2)

常山国。

常山国,始封于楚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立张耳为常山王。而后刘邦夺得天下,改立张耳为赵王,常山国废。

此后汉惠帝三子刘不疑,汉景帝之子刘舜都曾受封常山王,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废常山国置常山郡。

自此近两百年后,在公元72年,东汉汉明帝封皇子刘昞为常山王,常山国再次撤郡封国,而今当代常山王刘暠,就是刘昞的四世孙。

东汉时期,郡、王国、属国同为一级地方行政区。王国承西汉之制,为皇子封地,由相治理,国相权力地位与郡太守相同,还有一项特别任务就是监视诸侯王的一举一动,这也是国相与诸侯王总是貌合神离的原因;因为这事摆在任何诸侯王身上都会不痛快,毕竟天天有一个权利极大的人在你身边监视着你,你能和他交心吗?

这肯定不能嘛!

而诸侯王还不能反抗,概因皇帝规定诸侯王不能掌兵事,也不能管理政务,只能享有衣食租税之权;说白了,王就是个荣誉称号,相当于国家圈养起来的宠物猪,混吃等死罢了。

由此,这些无兵无权的诸侯王,就算有什么想法,也没办法对中*央统治构成任何威胁,像西汉的七国之乱也就不会重演。

这也是为何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都没有任何一个诸侯王,有能力力挽狂澜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实力的问题,一个无兵无权的诸侯王,能有什么影响?

常山王刘暠如此,天下的诸侯王也是如此,因为王的权力是出不了王宫的。

遇到好一点的国相,王还能在自己的王宫享受荣华富贵,如果遇到没把王放在眼里的国相,就连食赋都享受不了多少,你要是和国相对着干,说不定就参你一本图谋不轨,那就百口莫辩了!

不过,这样的事情还是很少发生的,一般只要不是皇帝想要搞到这个诸侯王,国相基本都不会为难诸侯王,毕竟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尊卑有序,王这个称号还是相当尊贵的。

这不,常山相孙瑾就是一个好国相,每年属于常山王的食税都会一分不少的奉上,对刘暠也是相当的尊敬。

至于是不是真心的,就只有问常山相孙瑾了!

常山国,王都元氏城。

两日前。

元氏城上,年过五旬,身材发福的常山王刘暠在一众王宫侍者的陪同下,看着城外汹涌的黄色浪潮,面色发白,双腿战战。

常山王刘暠战战兢兢对一旁的国相孙瑾道:“国相,这黄巾贼来的如此之快!该当如何是好?”

前几日,常山王听孙瑾说过巨鹿有个叫张角的造反了!对此,刘暠根本没放在心上,认为不过是几个作死的毛贼而已,继续在王宫享受自己王应有的荣华富贵。可没想到才过几天,巨鹿的黄巾贼居然就杀到了元氏城下?

最可恨的是,黄巾贼居然将元氏城四座城门都围了起来,这是连逃跑的机会都不给他,这下常山王彻底慌了!

国相孙瑾也是暗自咂舌,他也没想到黄巾贼有如此声势,只见他强作镇定道:“王上勿忧,王城高大坚固,黄巾贼虽众,然其兵甲不全,阵法不通,又无攻城器械;我方只需固城坚守,必能击退黄巾贼,让其不敢来犯!”

话虽这么说,其实孙瑾自己心里也打鼓,毕竟城外黄巾贼估计不下五万人,而己方城内只有八千闲散惯了的郡国兵,与城外黄巾贼相比不过就多了些兵甲,对上数倍之敌,他心里真没底。

但想到元氏城城高墙厚,守城器械一应俱全,且城内粮草充足,还有上万青壮可用,孙瑾的信心又回来了,他有信心支撑到朝廷出兵剿贼之时。

“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常山王想想也对,元氏城高大坚固,瞅着和难民差不多的黄巾贼想要攻破元氏城还真不太可能;既然如此,那自己又何必在此吹冷风,还是回到自己的王宫,搂着娇柔的美人,赏舞饮酒更好!便对孙瑾道:“那寡人便回王宫静候国相破贼的好消息,到时候寡人必定上奏陛下,为国相请功!”

说完,刘暠迈步向城下走去。

“王上留步!”

国相孙瑾没想到常山王这就要走了,连忙喊住在侍者陪同下即将下城的常山王,说道:“王上,臣有一法,可激励军士誓死守城,必让王都固若金汤。”

激励军士?

常山王可不傻,马上想通其中关节,难怪国相叫寡人来城上,原来是变相的想要寡人出钱!

常山王停下的脚步急忙向城下走去,全当没听见;常山王心里暗道:寡人这辈子就和钱最亲了,你居然叫寡人出钱?打了胜仗,功劳是你的!就算寡人不出钱,你还不是得照样守城!关寡人屁事,况且保护寡人就是你们这些臣子的本分。

想要钱?没门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