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封赏(1 / 2)

大宋,汴京

经过了数日快马加鞭的赶路,西北捷报送到了汴京城。

收到捷报的赵祯开怀大笑,这份由忠敬候和枢密院确认过的战报让他毫不怀疑其真实性,与宋辽边境的安稳相比,宋夏边境乃至于整个西北都已经逐渐成长为大宋的心腹之患,尤其是狄青故去后,这种态势愈发明显,前两年堂堂大宋连一个西夏外戚没藏讹庞都要畏惧三分,简直丢尽了中原王朝的脸面。

今时看着战报中姜淮年纪轻轻就能率领麟府路禁军重创西夏左厢两大军司,赵祯不由想道,我大宋堂堂满朝文武,一有战事文官就想着争权夺利,武将全都在明哲保身,朕真的错了吗?朝堂的权利是不是因为偏向文臣而愈发的失衡了?狄卿啊,你要是还在该多好啊,想到这里,赵祯不由得愈发愤恨起文彦博、韩琦等人了。

赵祯有心平衡现下文贵武轻的局面,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体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又没有嫡亲后代,何苦到老了还要受这番埋怨呢,这班战斗力超强的文官还是留给下一任皇帝头疼去吧,自己大力提拔几个武将就当是给韩琦他们上上眼药,报复一下他们这些年给自己的各种气受也就是了,当下提振了一下自己的气势,准备跟几位大相公斗斗法。

宋朝的皇帝下一道圣旨并不像其他朝代那样盖上皇帝玉玺,找个太监去宣旨就完事了,它从起草到生效都要经过非常严密的环节,先由宰相机构将意见呈上去给皇帝看,皇帝认可了授意中书舍人起草,中书舍人觉得问题则起草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同意可以驳回,如果皇帝非要下这个旨呢,那就换个中书舍人,如果换了一个还不同意,那这个旨就结束了,直接被扼杀了。

中书舍人起草完了转到负责宣行的另一个中书舍人那里,同样的,他也有同意或者驳回的权力,同意则签名(叫做书行),不签名就表示驳回这道圣旨。

接着到了给事中,它主要负责审核,同样他也可以选择通过或者驳回,这一步他认可通过了则称之为书读。

经过以上一系列关卡,这道圣旨到了尚书省,终于可以执行了,以上的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省统称为宰相机构,所有关卡的负责人全部都要在圣旨上签名。

不过圣旨生效,实行之后,不代表就万事大吉,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不合适或者不当,依然是可以追回的,这就涉及了另外一道关卡——台谏,台官和谏官的合称,他们拥有审核和追改诏书的权力,只不过一般封赏官员很少行使这方面的权力罢了。

我们可以理解成这道圣旨就像面试一样,要经过若干环节,过五关斩六将,中间任何一个人不同意就GAMEOVER了,大家都同意了,全部签上大名了那么它就通过了这场面试,可以任用了。但是不要以为任用了就进了保险箱了,表现不好还是可以将他撤下来的!

历朝皇帝就没有宋朝皇帝这么憋屈的,整个王朝真正达到了文官最理想的管理方式:权利归于文臣,皇帝垂拱而治,甚至皇帝的圣旨开头都不叫诏曰,而是以敕开头,可见皇权被压制到了什么地步,这也是老赵家得国不正自家都比较心虚,以文压武不光是怕武人执政夺权,更是怕后世执掌笔杆子的文人们在史书上骂他们,好在这个宋朝是个有点混搭的,整个王朝的勋贵阶层势力还是比较大的,通过联姻提携等诸多方式影响了不少文官,只是也改变不了文贵武轻的大趋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