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 2)

  脚步硬生生在半空拐了个弯,叶陶转身朝那少年走去,伸出手去往他乱糟糟的头发上一薅:“辛苦了小孩,要回家吗?我送你。”

  少年呆呆地哦了一声,细声细气地说了声“谢谢姐姐”,然后转身就走,叶陶紧随其后。

  前采的时候叶陶去过他的家,少年的家离企业筹建的希望小学有足足两公里的山路,要不是叶陶自己早就适应了这种翻山越岭的生活,换做是那个西装革履的品宣负责人郑先生,都未必能走完一半。

  一大一小就这样在山路上前后脚地走着。

  男孩话不多,跟在镜头面前表现的活泼开朗截然相反,离开球场后,他就只是沉默地抱着自己的球,脚步一深一浅地走着。

  叶陶把他送到了家门口。

  分别之际,小男孩怯生生抬头问:“姐姐,你们还会来吗?”

  叶陶愣了下。

  其实这样的场面她遇见过很多次,不过都是在工作室自己拍的片子里。每一个被摄对象在纪录片拍完的那一天,都会问出“我们还会见面吗”、“你还会回来吗”这些问题,而叶陶给出的回答从来都是“以后有空常联系”。

  至今为止,她确实时不时都跟被摄对象保持联系,跟进他们的生活——而跟这些人的联系也变成了叶陶生活的一部分。

  可商务单不太一样,她并不直接介入这个小男孩的生活,跟他最熟悉的是企业品宣的负责人,而不是她。

  她只是作为一个中介的角色存在,说得残忍一点,商务的单子拍完了就拍完了,不会再有以后的联系。

  也许是男孩眼里的期待太过强烈,叶陶沉默了半晌,才勉强勾唇一笑:“你刚才不是说要踢平大山么?等你走出了大山,随时欢迎你来找我。”

  可惜的是少年今年十一二岁,早就过了相信大人善意谎言的年纪,他听出来了叶陶的言外之意,失落的哦了一声,于是说:“再见姐姐,我回家了。”

  “哎等等。”叶陶叫住他。她从口袋里摸出一张一百整钱,递给男孩,“给自己换双新球鞋。”

  男孩有点心动,却本能地连连摆手:“爸爸妈妈说不能随便要你们的钱......”

  叶陶反手在他脑子上敲了个爆栗,“让你拿就拿,哪来那么多的废话,以后要还的。”

  少年有些委屈地捂住了脑袋,被迫接受了这位暴躁姐姐的钱。

  叶陶看着他,眼里倏然露出些笑意,“以后踢平大山了,记得出来还我,知道吗?”

  “可是我怎么找你啊......”

  “到时候去网上搜一搜,谁是大名鼎鼎的纪录片导演,看到我的照片就能找到了。”叶陶揉揉他乱糟糟的头发,嗓音柔和了些,“好好读书,好好踢球。”

  她推了他一把,“回家吧,再不走,这钱我拿回去了啊。”

  少年攥着那张粉色的票子,原本失落的心情被她三言两语打消掉,朝叶陶挥挥手,生怕她反悔似的,一溜烟跑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