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 / 1)

秦孝公占据着殽山与函谷关这样天险一般的地理优势,手握雍州广袤无垠的肥沃土地,君臣上下一心据险而守,并暗中觊觎周王室,企图夺权篡位。

他们野心勃勃,妄图横扫天下、包罗宇宙,怀有吞噬四海、吞并八荒之心。就在这个时候,商鞅前来投靠辅助秦孝公。

商鞅在内帮助秦国制定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纺织业,积极修缮防御工事以及制造进攻武器;在外则推行连横策略,挑唆各国诸侯相互争斗。

于是乎,秦国不费吹灰之力便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西河之外的大片领土。

在商鞅的辅佐下,秦国国力日益强盛。秦孝公眼见时机成熟,决定对周王室发动攻击。他派出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周王室进军。

周王室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他们的军队早已腐朽不堪,无法抵御秦军的进攻。很快,秦军便攻占了周王室的都城,周王被迫投降。

秦孝公终于实现了他的野心,成为了天下的霸主。他封赏商鞅,感激他的功绩。然而,商鞅却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他选择了归隐山林,从此不问世事。

商鞅离开咸阳后,一路西行。他翻过险峻的秦岭,来到了一片荒芜的山谷中。这里人烟稀少,商鞅在此搭建了一间简陋的木屋,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某日,一位神秘的老者来访。商鞅与其相谈甚欢,老者离去时留下一本古籍。商鞅研读后,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治国之道。

数年后,秦国陷入内忧外患,秦孝公焦头烂额。他四处寻找商鞅,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最终,秦孝公找到了商鞅隐居之地。

商鞅决定重回咸阳,协助秦孝公共度难关。他运用所学,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再次强大起来。

且说秦朝之天下并未有丝毫变小变弱之势,其雍州之地广袤无垠,殽山与函谷关更是固若金汤,一切皆如往昔般坚不可摧。

再观那陈涉,其身份地位岂能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等八国之君相提并论?他手中所持之物不过是锄头与木棒而已,又怎比得上那些锋利无比的钩戟和长矛呢?

至于那些被发配戍边之人,则更无法与九国之精锐大军相较了。不仅如此,陈涉在智谋策略以及行军用兵之道上也是远远不及六国时期的谋士们啊!

然而让人感到无比惊讶和困惑的是,最后他们竟然拥有完全相反的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和建立的功勋更是相差甚远、有云泥之别。

如果要把山东地区的各个国家跟陈涉放在一起做个对比,无论是从国土面积的大小来看,还是去评估双方实力的强弱程度,这两者之间都没有任何可比性,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面。

这一切都是献给那位本应称帝之人的。遥想当年春秋时期,楚国庄王出兵侵犯郑国,郑国国君手持祭祀用的礼器茅旌和鸾刀,表示愿意投降并侍奉楚王,于是楚庄王便退兵三十里。然而世事无常,如同黄河决堤难以封堵,鱼儿一旦腐败就再也无法复生。

贾谊与司马迁曾言:“倘若子婴具备普通君主的才能,并拥有中等水平的辅弼之臣相助,那么即便崤山以东地区陷入混乱,秦国的疆土仍可得以保全,宗庙的祭祀也能继续延续下去。”然而,秦朝的衰落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积累所致;当天下已然分崩离析之际,即便是有像周公旦那般卓越的才能,亦无从施展其治国良策。至于贾谊、司马迁等人,却将秦亡之责归咎于即位仅数日的子婴身上,这种观点无疑是荒谬可笑的!

事实上,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秦始皇种下了罪孽的种子,而胡亥则将其推向了极致。如此看来,这番言论确实不无道理啊!

江辰替秦始皇感到惋惜。

返回